有人问: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没有马寅初的人口论,如今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答案远比想象中复杂。让我们从1953年说起,那一年,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普查,人口数字一下子亮了——6.02亿。对当时正急着建设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惊喜:人多,力量大;人多,就能干得更多、跑得更快。可是在统计数据背后,一个敏锐的经济学家却隐隐看到了问题。
那个人就是马寅初。1955年,他带着几本笔记,脚蹬草鞋,跑遍江浙、江西,亲眼见到一家又一家抱着五六个孩子的农户。可怜的土地养不活这么多人,有些人连口饭都吃不上。更糟的是,他在数据里发现,江浙一带年增长率高达2.3%,假使持续下去,二十年内人口就会突破10亿。马寅初皱着眉头,在人大代表会议上提出了晚婚减少生育的建议,可听众更多拍手叫好“人要多”。他说服不了人,也没有政策支持,所以只能写下那篇著名的《新人口论》,辗转投稿,又反复被退回。
![]()
从1959年到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让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度下降,可库里的水洼干了,潮水一退,汹涌的浪花又翻了过来。1962年到1973年,中国人口又猛增了三亿。粮食哪里找?乡亲们光吃粗粮,一个口粮户头上就背着七八个人。老王家的小院,秋天只有半亩池塘,堆不满一只锅,炊烟却一天比一天浓。
![]()
1970年春,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到“计划生育”。那时的城里,公社大院里贴出了“晚婚晚育,计划生育”的宣传画,画里一个娃娃抱着玩具,背后露出一条空荡荡的田埂。刚刚读完书的阿芳看了画,转头把书包一扔:“我要读完夜校再说,我怕生太多,哪有人帮我带孩子?”她的闺蜜小翠点头:“我也是。”
![]()
慢慢地,“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变成了硬性指标,1979年全国推广,接着又被写进宪法,成了基本国策。从那以后,连江南水乡的小船夫都知道,一胎、二胎、三胎——哪里允许?生得多,就得罚款,罚不起就领不走粮票,领不走粮票就吃不上大米,顶多咬咬玉米糁。
![]()
多年以后,人们才看清,这一招见效太快。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生人口从每年2800万猛降到2000万出头,省会城市小学门口排队的家长少了一半。到了2020年,14亿的高峰戛然而止。2022年,中国人口终于出现负增长——第一次见底。
![]()
可如果当年真没实施计划生育,又会怎样?先说最直观的:粮食不够吃。1950年代末,每年爆发旱涝灾害,三年里光失收的年份就有两年。那时,单位口粮、供销社配给本来就不多,换成现在每天再增2000万人的速度,恐怕连玉米都来不及长熟,就被扫光了。还有水——黄河的支流里,早在1980年代就有人喊“水荒”了。如果人口多得像印度那样,华北平原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一米半——水井干涸,水塔空转,人怎么办?
![]()
再说就业。没有人口控制的年代,从工厂到矿山都缺人。可缺人归缺人,更多的是挤在街头的失业大军。因为劳动力过剩,工资见涨见跌都成了奢望,厂里的机器轰鸣,可工人的手脚被机器压着,挣的却不够一顿饱饭。很多毕业生背着行李跑河南找活,结果一找就几年,连家都不敢回,社保卡里的数字一直没涨。
![]()
医疗资源更是吃紧。没有计划生育,婴幼儿死亡率升高,妈妈的健康更容易出问题。那时候医院床位从来都是排着队的,可是床位不够、医生不够,也没法换个办法。大城市的三甲医院每天候诊室里都是人,光候一个小时就有人喘不过气来。
![]()
环境压力就更不要提了:工厂冒烟,汽车排放,没有绿化面积;再多的肺也吸不进那片“雾锁山头”的空气。交通拥堵?四十年前的广州,就开始限行号牌了。要是现在连机动车牌都发不完,光是摇号就能排出一条长龙。
![]()
这些,是国家层面的消耗。对个人,又意味着什么?农村里的母亲,不受政策约束,一个孩子接着一个,有的甚至生到八个九个。生多了,腰酸背痛;养育成本增加了,孩子奶粉钱、学杂费一加再加;更糟的是,没法工作,只能守在家门口。她们的青春,按部就班地被生儿育女填满,再没时间去学点手艺,参加个集体活动都成了奢望。
![]()
可是,没有政策约束,也有一股自由的味道。田间地头,人们说着“生育自由”的话题,有人骂有人赞。有人说:“我家的八口人,下辈子都要照着生。人多,我觉得热闹,好。”可过了几年,光热闹不够,大家才发现,孩子再多,也养不起;人口再自由,也难以托起整个时代的希望。
当下,中国已经从“怕生”到“要生”——二胎、三胎政策接连放开,国家更愿意贴钱补助,甚至送托育机构名额。可归根结底,年轻人还是嫌钱少,嫌单位压力大,嫌职场竞争残酷。说到底,生育是个人的事,也是社会的事。经验告诉我们:没有马寅初的预警,也没有计划生育的严格执行,中国或许会成为一个十四五亿人的“人口大国”,带来财富却也带来压力;有了政策干预,我们过度节育造成了老龄化、出生率滑落的问题。
究竟是放松,还是加强?未来十年、二十年,如何在“人口红利”与“人口危机”之间找到平衡?这既是政府的考题,也是每个家庭的选择。面对无可回避的“人口课”,或许我们该问一声:究竟怎样的人口数量,才能让经济奔跑不至气喘,社会繁荣不至崩溃? 信息来源: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马寅初《新人口论》;国家统计局历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