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连续12个季度负增长,新生儿数量创下建国以来新低,当传统的催生方式渐失效用,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人口问题的本质?
“催生”的声音年年加强,从放开二孩、三孩到各地发放生育补贴,政策力度不断加码,效果却不及预期。
![]()
2025年一季度人口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已跌破14.1亿,生育率持续走低。 当“催生”似乎喊不动时,经济学家马光远提出的新思路,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共鸣。
01 催生为何失灵?经济压力与生活现实的较量
超过58%的年轻人明确表示“不打算生育”,这一比例比5年前增加了16个百分点。
他们并非排斥孩子,而是面临残酷的经济现实。在一线城市,养育一个孩子平均要花费276.8万元,即使在三四线城市,也要132.5万元起步。
![]()
住房、教育、医疗——这三座“大山”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来。 一位年轻母亲在社交媒体上坦言:“不是不想生,而是每个月近万元的房贷加上孩子的各种费用,已经让我们精疲力尽。”
联合国人口基金发布的《2025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揭示了全球性困境:全球每五人中就有一人预计无法拥有理想数量的子女。
经济不稳定与性别歧视的结合是导致这些问题的重要因素。
02 马光远的新思路:从“数量红利”到“质量红利”的转变
面对生育率下降的长期趋势,马光远提出了一个颇具前瞻性的观点:人口红利的概念需要重新定义。
![]()
他认为,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时代,传统意义上的人口数量优势正在减弱,而人力资本质量、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升级才是真正的竞争力所在。
这一思路的核心在于,将人口政策的重点从单纯追求生育率提升,转向全面提升人口质量和优化人口结构。
马光远直言:“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回到高生育率时代,而是适应新的人口形势,通过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推动技术创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多种手段,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口发展新路。”-
03 国家政策转向:从鼓励多生到保障善养的底层逻辑变化
细观近年来的政策调整,可以发现国家的确在悄然转变人口发展策略。
养老金全国统筹已开始实施,确保老年人不会因地域差异而缺乏保障; 延迟退休正式启动,目标是逐步将退休年龄调整至65岁; “银发经济” 被视为新的增长点,预计到2030年,其规模可能突破25万亿元。
同时,户籍限制大幅松绑,除特大城市外,全国多数城市已经实现零门槛落户,预计未来两年,2.6亿流动人口将真正“变市民”。
![]()
国家还加大了全球人才引进力度,2025年“绿卡”发放量比去年增长了63.7%。 这些政策转变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中国的人口战略正在从“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切换。
04 普通人该如何应对?在人口结构变革中寻找新机遇
面对这一历史性转变,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重新审视生育观念至关重要。生育不该是被动的社会责任,而是基于个人意愿和家庭条件的主动选择。正如一位社会学家所言:“健康的生育观是——我生,是因为我爱孩子,并且有能力给孩子好的生活。”
![]()
投资自我,提升个人技能是在新时代立足的关键。数据显示,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已升至4.5%,比五年前提高了0.7个百分点。 这表明,社会正在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关注养老、健康、医疗服务业等新兴领域。这些行业需求稳定、回报周期长,将是未来的“金矿带”。 养老陪护、健康管理、心理咨询等“软职业”将大量涌现。
调整家庭资产配置,从过度投入教育资源转向更均衡的保障型配置。减少短期教育狂热,增加养老保险、稳健理财等长期保障类资产的比例。
政策制定者已经意识到,应对生育率下降的关键,不是更大力度的“催生”,而是构建一个让人们自愿想生、能养的社会环境。
![]()
正如马光远所言:“适应,不是妥协,而是聪明人应有的选择。”
当政策和时代都在换方向时,看懂趋势、提早布局的人,才有机会在新一轮财富转移中,赢在下半场。
生育,终究不是一道算术题,而是一个关于希望的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