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作者|深水财经社 何离
2025年11月17日,阿里巴巴的应用商店里悄然上架了一款新APP——千问。
没有铺天盖地的热搜轰炸,也没有创始人的亲自站台,这款被内部称为“AI时代未来之战”的核心产品,就这么低调开启了公测。
打开APP,蓝色的界面简洁清爽,“会聊天能办事的AI个人助理”的slogan格外醒目,可不少尝鲜用户划拉几下就犯了嘀咕:“这和我手机里的豆包、文心一言,好像没差太多?”
从2022年“通义”大模型横空出世,到2023年“通义千问”定向邀测,再到如今“千问”APP独立上线,阿里在生成式AI赛道上的品牌名称换了三次,脚步却总显得有些迟疑。
当字节豆包靠着抖音流量把月活冲到1.72亿,当ChatGPT在全球收割超10亿用户,阿里这锅“千问”大餐端上桌时,到底是香气扑鼻的招牌菜,还是火候不足的夹生饭?
![]()
三次更名背后:B端巨头的C端焦虑
阿里千问的“身份困惑”,从诞生第一天就埋下了伏笔。2022年9月的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总裁张建锋首次亮出“通义”大模型系列,涵盖NLP、计算机视觉等多个方向,彼时的定位清晰又保守——服务企业的B端技术工具,就像给开发者递上的一把“AI锤子”。
当时行业普遍处于技术探索期,阿里的布局算不上落后,甚至凭借阿里云的渠道优势,很快拿下了宝马、国际奥委会等标杆客户。
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ChatGPT的爆火让所有人看清,C端才是AI大模型的“流量富矿”。4月,阿里紧急推出“通义千问”大模型并启动定向邀测,在“通义”这个技术品牌后加了“千问”二字,试图在B端根基上长出C端触角。
可尴尬的是,普通用户很难分清“通义”和“通义千问”的区别,更别提还有“通义万相”“通义听悟”等一堆“兄弟产品”。有网友在知乎吐槽:“阿里的AI产品名字比我家亲戚还多,想找个聊天的都得先做道选择题。”
品牌混乱直接导致C端认知模糊。当时知道“通义”的用户中,很难说清它是AI助手,还是云计算服务,要么将其与阿里云其他产品混淆。这种认知困境下,“通义千问”的用户增长始终不温不火,与字节豆包借助抖音信息流实现的“病毒式传播”形成鲜明对比。
直到2025年11月,阿里终于下定决心“刮骨疗毒”。16日,原通义APP完成品牌切换更名为千问,全新域名同步上线;17日,千问APP正式公测,“通义”二字彻底从C端产品名中消失。
毫无疑问,这次不是简单的改名,是战略重心的彻底转向。CEO吴泳铭已从淘宝、阿里云等部门抽调大量开发人员投入千问项目,目标很明确,就是举全集团之力做C端。
三次更名,两次战略调整,阿里用两年时间才想明白C端的核心逻辑——简单、直接、好记。可市场不会等巨头慢慢醒悟,当千问终于以清晰的身份亮相时,赛道早已从“蓝海”变成“红海”。
![]()
C端尴尬:有生态无场景,有技术无体验
“用最先进的模型,打造会聊天能办事的AI个人助理”,这是阿里对千问APP的定位。从技术参数上看,千问确实有说这话的底气。其搭载的Qwen3-Max模型在LiveCodeBench v6编程评测中超越Claude-Opus 4,AIME25数学竞赛数据集正确率近乎100%,这些成绩都经过权威机构验证。
开源生态更是亮眼,自2023年阿里开源通义千问大模型以来,千问Qwen全球下载量超过6亿次,衍生模型超过17万个,均超过美国Meta Llama系列,位居全球第一开源模型,被英伟达、微软等国际巨头用于二次开发。
可技术优势没能顺畅转化为用户体验。我们实测千问APP发现,其核心功能如文本生成、代码编写、健康咨询等,与豆包、文心一言高度重合。
唯一的差异化卖点——“联动阿里生态办事”,目前还处于“画饼”阶段。官方虽承诺将逐步接入淘宝购物、高德导航、饿了么外卖等服务,但公测版仅能实现“查询淘宝商品”“规划高德路线”等基础功能,无法完成下单、支付等核心操作。
目前来看,所谓“会办事”,现在顶多算“会指路”。这种“有生态无场景”的尴尬,根源在于阿里庞大的业务体系间的“数据墙”。淘宝的交易数据、高德的位置数据、饿了么的用户偏好数据,各自归属不同业务部门,要实现千问APP的“一站式办事”,需要打破内部利益壁垒。
不过阿里内部的部门墙比外界想象的厚,AI业务要协调这么多核心板块,难度堪比重建一套系统。
更让阿里头疼的是,C端用户的耐心已经被先入者耗尽。QuestMobile数据显示,三季度接近60%的原生App陷入负增长,对于新入局者或中小应用而言,独立打造一款成功的原生App的窗口正在收窄。千问想要从豆包、文心一言等竞品手中抢用户,必须拿出真正“不可替代”的体验,而不是现在这种“换皮不换核”的产品。
国内突围:如何打穿“流量壁垒”
千问APP在国内市场面临的最大对手,无疑是字节豆包。
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豆包月活跃用户达1.72亿,相当于百度文心一言(530.91万)、腾讯混元(820万)等产品的数十倍。豆包的杀手锏很简单——抖音的流量红利,用户在刷短视频时就能触发AI互动,这种“无感知获客”让其快速完成用户积累。
阿里没有抖音这样的“流量发动机”,但它有豆包没有的“生态护城河”。淘宝、支付宝、钉钉、高德,这四大APP覆盖了用户购物、支付、办公、出行的全场景,累计月活超10亿。千问的破局点,就在于把这些分散的场景串联起来,形成“AI助手+高频应用”的生态。
但是目前看,打通阿里旗下各个应用的效果并不好,我们曾经测试了一下飞猪旅行APP的AI提问功能,结果却是大失所望,甚至可以说有点“弱智”。比如我们提问江苏、上海、浙江直飞日本北海道的航班有哪些?飞猪则回答都没有直飞航班,但实际上南京和上海都是有直飞航班的。甚至连携程上的AI回复都比不上,让人大跌眼镜。
![]()
![]()
千问大模型除了会聊天,还要联合包括淘宝、高德、闪购、支付宝等产品完全大同,只有嵌入相关产品,才能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
千问团队在与媒体访谈时表示,千问APP的主要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核心做好用户体验和口碑评价,基于模型快速进行产品迭代;第二阶段是千问和阿里各个业务的整体协同,目前千问与高德、淘宝、支付宝、闪购等都已经在做一些联合开发的工作,进展非常快,预计很快还会有大版本的更新。
千问到底能不能实现这些设想,我们还要等待他们的更新版本。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