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内耗的 3 个小技巧,亲测有效:从此把日子过成「轻模式」
凌晨两点,我盯着手机屏幕里未回复的工作消息,手指悬在键盘上迟迟没动。白天领导随口提的一句 “这个方案再想想”,已经在我脑子里循环了 8 遍 —— 是我没理解需求?还是能力不够?万一改了还是不满意怎么办?
直到窗外泛起微光,我才惊觉自己又熬过了一个 “内耗夜”。那段时间,我像被无形的网缠住:纠结要不要给朋友发消息解释误会,担心同事觉得自己不够努力,甚至连选外卖都要在两三家店之间反复犹豫半小时。
后来我发现,内耗最可怕的不是 “消耗时间”,而是它会慢慢磨掉一个人的心力:明明没做什么事,却比加班还要累;明明想改变现状,却在 “想太多” 里原地打转。
经过大半年的调整,我终于找到 3 个能快速 “切断内耗” 的小技巧,亲测有效。现在的我,虽然还是会有纠结的时候,但再也不会被情绪牵着走,反而能把更多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上。
一、用「10 分钟行动法」,打破 “想太多” 的怪圈
内耗的根源,往往是 “想” 和 “做” 的脱节:我们总在脑子里把事情推演一万遍,却连第一步都没迈出去。
前阵子我想整理家里的书柜,看着堆得密密麻麻的书,瞬间就犯了难:要先分类还是先清理?旧书是卖掉还是捐赠?万一整理到一半没时间了怎么办?就这么想着,这个计划拖了整整三周。
直到有天晚上,我想起朋友说的 “10 分钟行动法”—— 不管多复杂的事,先逼自己做 10 分钟,做不下去就停。我抱着 “试试也无妨” 的心态,打开书柜,随便拿起一本书擦了擦灰尘,然后把同类的书归到一起。
没想到 10 分钟过去后,我看着整理出的一小排整齐的书,突然有了成就感,又接着整理了 20 分钟。最后只用了一个小时,就把原本觉得 “不可能完成” 的书柜整理好了。
后来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内耗,是因为把 “目标” 想得太大,又把 “自己” 想得太弱。比如想写一篇文章,就先从写 100 字开头开始;想运动,就先从穿好运动鞋走 10 分钟开始;想和朋友和解,就先从发一句 “最近还好吗” 开始。
10 分钟,足够打破 “想太多” 的魔咒。因为当你开始行动后会发现,那些让你焦虑的 “难题”,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那些你担心的 “失败”,大多只是脑子里的假想敌。
就像心理学上的 “飞轮效应”:让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需要很大的力气,但只要转起来,后续就会越来越轻松。内耗的人,往往卡在 “让飞轮启动” 的第一步;而 “10 分钟行动法”,就是帮你轻轻推飞轮的那一下。
二、建立「内耗清单」,把 “隐形焦虑” 变成 “可见问题”
我之前有个习惯:遇到烦心事就闷在心里,结果情绪越积越多,最后小事变成大事,小焦虑变成大内耗。
比如有次同事在会议上没接我的话,我就开始胡思乱想:是不是我刚才说的话有问题?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以后工作中会不会故意针对我?这些想法像藤蔓一样缠在我脑子里,导致我接下来几天都没心思工作。
后来我看到一句话:“焦虑的本质,是对未来的不确定;而解决焦虑的最好办法,是把不确定的事变得确定。” 于是我开始尝试写 “内耗清单”—— 把让自己纠结的事一条一条写下来,再对应着找解决办法。
还是刚才同事的例子,我在清单上写下:
纠结的事:同事会议上没接我的话,担心他对我有意见。
可能的原因:他没听清我的话?当时在想别的事?确实觉得我的想法有问题?
可以做的事:下次见面时随便提一句 “上次会议我可能没说清楚,你觉得那个方案怎么样?”
最坏的结果:他确实觉得我的想法不好,那我可以问问他的建议,反而能改进自己。
写完清单后,我突然觉得心里轻松了很多。因为那些原本模糊的焦虑,变成了具体的问题;而具体的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
现在我每天都会花 5 分钟写 “内耗清单”,不管是工作上的纠结,还是生活里的小事,都写下来。慢慢发现,很多让我内耗很久的事,其实只要花 10 分钟沟通,或者做一个小决定,就能彻底解决。
内耗就像一团乱麻,你越着急解开,越容易缠得更紧;而 “内耗清单” 就是一把剪刀,帮你把乱麻剪成一段一段的,再慢慢梳理。
比如你纠结要不要辞职,就写下:
想辞职的原因:工作压力大?薪资低?看不到发展前景?
不辞职的原因:担心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有房贷车贷要还?
可以做的事:先更新简历看看市场行情?和领导聊聊职业规划?
最坏的结果:即使辞职后没找到好工作,也可以先休息一段时间,再重新找。
当你把这些都写下来,就会发现,你纠结的不是 “要不要辞职”,而是 “担心辞职后的未知”。而当未知变成 “可以应对的问题”,内耗自然就消失了。
三、学会「课题分离」,不替别人 “扛情绪”
内耗的人,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总把别人的 “课题” 当成自己的 “责任”。
我之前在公司做项目负责人时,总担心团队成员不开心:有人加班抱怨,我会觉得是自己安排不当;有人对方案有意见,我会反复修改直到对方满意;甚至有人请假,我都会担心会不会影响其他同事的工作。
结果就是,我每天忙得焦头烂额,项目进度却很慢,自己还累得掉头发。后来领导跟我说:“你要分清,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别人的课题。团队成员的情绪,是他们自己的课题;而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才是你的课题。”
这句话点醒了我。后来我开始尝试 “课题分离”:
同事对方案有意见,那是他的 “看法课题”,我可以听他的建议,但不需要为了让他满意而放弃自己的判断;
团队成员加班抱怨,那是他的 “情绪课题”,我可以调整工作安排,但不需要因为他的抱怨而愧疚;
别人对我的评价,那是他的 “认知课题”,我可以参考,但不需要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
比如有次团队里的实习生做报表出了错,我没有像以前一样自责 “没教好他”,而是跟他一起分析错误原因,告诉他下次该注意什么。后来他不仅再也没犯过类似的错,还主动帮团队做了很多额外的工作。
“课题分离” 不是 “冷漠”,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我保护。因为你永远无法让所有人满意,也永远无法替别人承担所有情绪。当你把别人的课题还给别人,把自己的课题留给自己,就会发现,内耗瞬间少了一大半。
就像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的:“人生的烦恼,大多来自人际关系。而解决人际关系烦恼的关键,就是课题分离。” 不替别人扛情绪,不被别人的看法绑架,才能把精力放在自己的人生课题上。
最后:内耗不可怕,可怕的是 “习惯内耗”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内耗的时候,就像每个人都会感冒一样。重要的是,不要把 “内耗” 当成自己的 “缺点”,更不要在 “内耗” 里自我否定。
我曾经因为内耗而觉得自己 “很没用”,后来才发现,内耗的人往往心思更细腻,更在意别人的感受,也更希望把事情做好。这些不是 “缺点”,而是你的 “特质”。
而我们要做的,不是消灭这些特质,而是学会和它们相处:用 “10 分钟行动法” 把 “想太多” 变成 “做起来”,用 “内耗清单” 把 “隐形焦虑” 变成 “可见问题”,用 “课题分离” 把 “别人的情绪” 还给别人。
慢慢你会发现,内耗就像你衣服上的一根线头,只要你找到正确的方法,轻轻一拉,就能把它拆掉。而当你摆脱内耗后,会发现:原来不用纠结的日子,这么轻松;原来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的感觉,这么好。
从今天开始,试试这 3 个小技巧吧。不用追求 “立刻不内耗”,只要每天比昨天少一点纠结,少一点焦虑,就是进步。相信我,当你慢慢摆脱内耗,你会发现,生活其实可以很轻松,你也可以活得很自在。
#告别内耗 #自我成长 #情绪管理 #生活技巧
#7省份已率先实现生娃基本不花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