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觉得,现在做品牌有点像谈恋爱:
你越主动、越热情、越“我很好你看我”,年轻人就越冷漠。
以前品牌是怎么干的?
开个会,写个 slogan,找明星拍个广告,上点户外海报,配合店里搞个促销……差不多就能带动一波销量。
现在同样的动作?
年轻人直接当你空气。
不是他们变难搞了,而是市场逻辑变了。
年轻消费者,尤其是 95 后、00 后,他们不是被刺激消费,他们是“自己选”要消费谁。
同样一句话:
不是品牌“去找到用户”,而是用户“挑品牌”。
这是所有老品牌、传统品牌在升级时最容易忽略的一点。
今天,我们就聊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传统品牌要怎么打入年轻消费群体?
不是换个LOGO,不是找个年轻明星代言,也不是拍个“青春无敌”的广告就完事儿。
年轻化没那么简单,但也没那么玄乎。
我给你拆开讲一下。
一、先说个现象:年轻人为什么对传统品牌“不来电”?
我接触过很多传统企业主,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
“我们年轻时候很喜欢这个品牌的,现在怎么年轻人都不鸟了?”
我每次听到都想回一句:
你十年前喜欢的人,现在你还喜欢吗?
不是品牌不好,是时代变了。
年轻人是活在短视频+内容推荐算法+情绪价值经济 的时代。
他们的消费不是从“货架”开始,而是从“刷到什么”开始。
这届年轻人的消费逻辑,大概有几个特征:
1、他们讲“参与感”,不讲“权威性”
以前品牌说啥就是啥。
现在年轻人更信“和我一样的人”。
所以传统品牌那套“我们有历史我们专业我们很强”,没啥吸引力。
2、以前是“功能决定体验”,现在是“情绪决定购买”
东西再好,情绪不对,他们不买。
东西功能一般,但情绪对路,他们会复购。
3、以前追求“稳定”,现在追求“表达”
品牌不是被消费,而是被“选择”。
选你,是因为你让我觉得“你跟我同一类”。
4、他们对广告极度免疫
你越强调“我们很强”,他们越觉得“你在硬推”。
年轻人喜欢的,是那种“不是广告但比广告还有效”的表达方式。
所以传统品牌最大的问题不是产品,而是:
品牌表达的逻辑已经过时了。
你拿八年前的语言跟现在年轻人说话,当然听不进去。
二、传统品牌升级的误区:你不是不年轻,你是“假年轻”
很多品牌升级失败,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努力的方向错了。
我们常见的最典型的三大误区:
1、把年轻化理解成“换视觉、换logo”
很多品牌升级第一件事就是改包装。
结果越改越怪。
年轻人不觉得“哇,你变年轻了”,只觉得你“硬装年轻”。
视觉年轻≠品牌年轻。
2、找年轻明星代言就能年轻化
这就像中年人穿潮牌,穿得越潮越显老。
明星年轻≠品牌年轻。
年轻人不是看谁代言,而是看你是不是“同频”。
3、年轻化=跟风热点
今年所有品牌都想做“情绪价值”;
去年所有品牌都在讲“治愈”;
再之前大家都在疯狂搞“国潮”。
跟风不是年轻化。
年轻化不是追热点,而是捕捉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很多传统品牌真正缺的不是动作,而是洞察力。
三、想搞定年轻人,品牌要先做到这三件事
传统品牌升级的路径,我总结一个特别接地气的“三步走”。
不玄乎,都是实打实能落地的。
第一步:找回属于品牌自己的性格
传统品牌痛点:
“我能说的太多,年轻人记住的太少。”
年轻化的第一步,不是增加信息,而是减法。
你让年轻人记住你,不能靠铺天盖地,是要靠“一个点刺穿”。
我分享一个特别简单的练习,你把品牌所有特点写一张纸,然后问自己三句话:
1.哪个点最能让年轻人说一句:卧槽,这说到我心里了?
2.哪个点是市场上别人没有的?
3.哪个点是你可以坚持5年、10年的?
最终你只留一个点。
那个点,就是品牌“年轻化的锚”。
年轻人不怕品牌老,他们怕品牌没有“性格”。
第二步:品牌表达方式要年轻,不是语气年轻
你不用跟年轻人说“OMG宝子们”,
你只要做到:“这品牌,说的是真话。”
年轻人识别虚假表达能力,是历史上最强的一代。
所以品牌要做的不是什么“装年轻”,而是表达方式的升级。
比如:
少说“我们品牌非常专业”,
多说“我们为了这个功能,被供应链骂了三个月。”
少说“年轻人喜欢这种风格”,
多说“我们发现很多年轻人的真实困扰是 X。”
少说“产品很棒”,
多说“我们做了一堆看似无用,但你用过就会爱上的小细节。”
是不是感受不一样?
年轻人的判断逻辑不是“你说你很好”,而是“你有没有讲人话”。
第三步:产品要有“社交势能点”
传统品牌做产品,只关注“能不能卖”。
年轻化品牌做产品,会关注“用户会不会晒”。
这是本质差别。
年轻人买东西不是为了藏着,而是为了分享。
你产品的“社交表达能力”,决定你是否能真正进入年轻圈层。
我提供几个可以落地的参考点:
包装上要有一个“别人忍不住要拍给朋友看”的细节
一个让年轻人觉得“懂我的” slogan
一个能让用户在社交媒体“有话讲”的功能卖点
一个能引发同龄人共鸣的小情绪设计
一套能被模仿、被二创的表达方式
你只要做到一点,就能引爆年轻用户群体。
四、来聊个真实案例:蕉内(BANANA IN)怎么从传统品类做出年轻品牌感?
严格意义上说,蕉内做的是“传统赛道”,内衣、袜子、基础款服饰。
这是一个再无聊不过的品类。
但它为什么能迅速打动年轻人?
很多人以为是包装简约、视觉高级。
但视觉只是结果,本质是下面三点:
1、一个点:重新定义“内衣舒适感”
蕉内早期一个最狠的动作,是提出“重新定义内衣舒适度”。
不是讲性感,不讲时尚。
而是抓住一个所有人都懂的问题:穿不舒服。
一句话:“我们不做性感的内衣,我们只做舒适的。”
年轻人看到后第一反应是:这牌子是真懂我。
定位干净利落,刺到痛点,直接被记住。
2、一个表达方式:像人讲话,不像品牌讲话
蕉内的文案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
因为它没有“品牌腔”。
他们文案是这样写的:
“我们发现胸部不是一个形状,所以内衣也不该只有一种。”
“衣服的料子,不应该让人有任何感知。”
“我们改了一点小细节,你穿的时候会懂。”
这叫有温度、有理解、有洞察。
年轻人买单不是因为“好看”,是因为他们感觉到一句话:
你不是在卖货,你是真的懂我。
3、一个产品策略:让‘基础款’变成社交资产
蕉内的很多产品本来很普通,但它做了一个关键动作:
把“基础款”变成“可讨论的基础款”。
比如:
“背心卡在腋下的问题”
“内衣钢圈勒的问题”
“内裤不透气的问题”
这些都是过去没人愿意讲的。
蕉内把它们讲出来,还用很体面的方式表达,年轻人就觉得:
“啊,这是我的品牌!”
于是用户主动晒、主动聊、主动推荐。
这就是典型的 社交势能。
五、传统品牌要怎么做?
我分享一个特别清晰的步骤,照着做就能跑。
1、确定一个年轻人愿意认同的“单点价值”
不要大而全,只要一个刺到心的点。
2、把品牌表达变成“人话表达”
你对外说的每一句话,问自己:
这句话年轻人会转发吗?
会让他们说“对,就是这样”吗?
会让他们觉得你真实、有温度、有态度吗?
3、在产品里埋“三个可传播点”
可晒、可讲、可模仿。
只要做到这三个里的一个,就能有势能。
4、打造圈层化打法,而不是“大众营销”
年轻消费者不是“大人群”,
是有态度、有话题、有场景的小圈层。
你要做的是:
“打入一个圈层”
“成为圈层里的共识品牌”
“然后扩散到更大人群”
5、让品牌自己发声
不是再把一切都外包给代运营。
年轻化品牌要做的,是:
自己做内容
自己表达价值
自己跟用户对话
品牌要有“人格”。
六、年轻化不是变年轻,而是变敏感
传统品牌之所以显老,不是因为年纪,是因为“迟钝”。
年轻品牌不是年轻,而是敏锐:
敏锐地感受年轻人的情绪、文化、焦虑、喜欢、表达方式。
说一句最本质的话:
品牌年轻化,不是靠包装,而是靠理解。
年轻人不是不买老品牌,他们是不买“不理解他们的品牌”。
传统品牌要进入年轻人的世界,不是“换皮”,是“换脑子”。
![]()
1、品牌定位与增长策略
2、内容与社交资产体系搭建
3、品牌故事与传播主张梳理
4、营销打法与年度增长计划
5、达人矩阵与口碑传播落地
6、创始人IP打造
简单说,我帮你把品牌做成“有情绪、有共鸣、有故事”,让流量不止爆一下,而是能沉淀、能复用、能增长。
服务价格:
单次咨询2万起,项目制10-30万,年度陪跑服务60万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