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滥扣“蹭流量”“蹭热度”的帽子
文|清哲木
一言不合就被扣上”蹭流量”“蹭热度”的帽子,我们的公共讨论空间正在被这种懒于思考的标签化暴力所侵蚀。
“你又来蹭热度了!”——这几乎成了当下网络空间的终极杀招。当一个人对某个热点事件发表不同意见时,总有人不去审视观点本身,却热衷于揣测发言者的动机。这种“诛心之论”因其简便易用,正被越来越多人熟练地用作消灭异见的武器
殊不知,当“蹭热度”成为打压不同声音的万能标签时,我们已经在扼杀公共讨论的活力。热度本就应该被评论,被审视,被质疑,否则何谓“公共议题”?
在当下的网络环境,只要你的观点触动了某些人的神经,一顶“蹭流量”“蹭热度”的帽子便会从天而降。这种标签化的暴力,比公开的言论压制更具隐蔽性和破坏力。
更为荒谬的是,当真相与谣言齐飞,理性声音与极端言论竞相争鸣时,“蹭热度”“蹭流量”成了某些人规避实质性讨论的避风港。他们不去考证事实,不去逻辑辩论,而是直指对方动机,标签化暴力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使人们从观点之争转变为动机之讼,从理性讨论滑向人身攻击。
热度与讨论本就是公共空间的一体两面。没有讨论的热度,只是空洞的数字游戏;没有热度的讨论,则难以形成公共议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区分合理的公共讨论与恶意的蹭热度行为。真正应该警惕的,是那些为了流量不择手段的行为。例如部分自媒体曲解科研成果,散布“今年或许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等不实信息。或是有些自媒体为了博眼球,甚至不惜为明显错误的价值观洗白。
相较之下,基于事实和理性的不同意见,即使与主流观点相左,也应当被视为公共讨论的宝贵资源,而非“蹭热度”的嫌疑犯。当“蹭热度”成为网络暴力的武器,它所引发的道德审判已经超越了理性讨论的范畴。这种审判不再关注事实真相,而是执着于动机揣测;不再就事论事,而是人身攻击。现实中,我们却常常看到另一种情形:一些人一方面享受着言论自由的权利,另一方面却又急于剥夺他人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这种选择性自由观,折射出网络言论环境的深层矛盾。
道德审判的泛滥最终导致的是理性边界的消融。当人们因恐惧被贴上“蹭流量”“蹭热度”的标签而不敢发声,公共讨论的空间也将随之萎缩。
其实,回望历史,许多推动社会进步的真理最初都是以“异见”的形式出现的。如果当时这些声音都被简单归为“蹭流量”“蹭热度”,那么我们可能将失去无数思想碰撞的机会。正如网友所言:“当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如果我们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这种声音很可能是虚假的。热度之下,理应容纳多元声音的碰撞与交锋。
![]()
热度是公共财产,不是流量的禁脔。当每一波社会热点袭来,总有一群自诩“清醒”的卫道士跳出来,挥舞着“蹭流量”“蹭热度”的道德大棒,试图让所有异见者闭嘴。这何其荒谬。既然称之为“热点”,就是因为其本身具有公共讨论价值。热度不是谁的私有财产,而是全民共议的公共领域。每个公民都有权在这个思想市场上自由表达——这本是互联网民主精神的核心。
那些热衷于扣帽子的人,他们的逻辑链条简单而粗暴:你在热点事件中发言→你获得了关注→所以你是在“蹭热度”。按照这种逻辑,所有公共讨论都应当止步,因为任何发言都可能带来关注度。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蹭热度”的指责往往指向的是那些持不同意见者。你不支持主流叙事?你就是蹭热度!你质疑官方说法?你就是蹭流量。
试问:鲁迅批评时弊,是不是在“蹭”当时的社会热点?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对公共事务发声,是不是也在“蹭热度”?若只有符合某种“纯洁性”检验的声音才被允许存在,公共讨论将变得何等的贫瘠与虚伪!
在“蹭流量”“蹭热度”这顶大帽子的背后,有些人是害怕观点交锋,害怕自己的立场在理性辩论中败下阵来。于是他们诉诸人身攻击,试图通过质疑动机来回避对观点的审视。这是讨论的无能,也是思想的自闭。真正健康的社会,不会因言废人,更不会因人废言。我们需要的不是对“蹭流量”“蹭热度”的道德洁癖,而是对观点质量的辨别力。在一个充斥着浅薄言论的时代,我们的责任是提升讨论的深度,而非设置讨论的禁区。
当有人轻率地抛出“蹭流量”“蹭热度”的指控时,这往往只是思想懒惰和辩论无能的表现。可以理直气壮地回应:热度就是用来蹭的,真理就是越辩越明的,公共领域就是谁都有权发言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