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照将宏观政策要求转化为微观治理实践,积极破解公共服务供需矛盾——
“15分钟”的N种打开方式
“下楼走三分钟就是口袋公园,孩子玩滑梯,我在旁边的健身器材上锻炼,累了还能去社区书房读会儿书,特别惬意!”近日,家住新市区华润社区的李桂敏感慨,如今每天的生活都围绕着“15分钟”展开。
在日照,越来越多市民像李桂敏一样,真切感受到公共服务设施升级带来的幸福感。
在城市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的关键阶段,日照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为抓手,将宏观政策要求转化为微观治理实践,在破解公共服务供需矛盾、激活城市空间价值、创新治理模式等方面探索出独具特色的路径,不仅让市民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更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
![]()
以精准规划回应“群众需求”
“原来感冒发热还得跑医院,现在社区卫生中心就在楼下,太方便了。”莒州路社区居民王文锦的感慨,道出了日照市公共服务设施从“不均衡”到“精准配”的转变。
循着“创造更优质的公共空间和服务供给”的理念,日照一直致力于让公共服务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规划部门没有陷入“重硬件、轻需求”的误区,而是先做“城市体检”,再开“治理药方”,用精准施策打破公共服务“冷热不均”的困局。
在主城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联动公安、卫健、民政等多部门,对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居住分布、需求偏好进行“全景扫描”,针对梳理出来的问题,积极构建“分区域、差异化”的供给体系,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
以创新思维破解“资源约束”
“以前这片空地全是杂草和建筑垃圾,现在变成了有花有树的口袋公园,放学路上还能和同学玩一会儿!”家住信合苑小区的小学生张一诺,最爱放学后在新建的口袋公园里玩耍。这处曾经的“城市边角料”,如今成为日照“小微空间改造”的生动样本。
面对土地资源紧张、城市空间有限的现实,日照市通过“空间挖潜”与“功能复合”,让“边角料”变成“民生金边”。
在空间利用上,日照把目光投向被忽视的“小微空间”,巧妙植入城市书房、便民驿站等设施,让“出门见服务”成为常态;在功能整合上,积极践行中央“功能复合、密度适中”的要求,推动公共服务设施从“单一功能”向“多元集成”转变。
这种“向空间要效益、向整合要活力”的探索,不仅破解了“城市空间有限与服务需求增长”的矛盾,更让城市从“粗放建设”转向“精细营造”,诠释了“内涵式发展”的深层内涵。
![]()
以协同治理保障“可持续运营”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运营初期,我们担心资金不足、专业度不够,没想到引入社会力量后,不仅开设了自助餐、康复服务,还定期组织书法、手工课,老人们都愿意来。”东港区秦楼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这种“政府+市场化”的运营模式,让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建得好、管得活”。
“15分钟生活圈”建设不是“一锤子买卖”,能否实现“建得好、管得活、可持续”,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日照跳出“政府单打独斗”的思维定式,为公共服务设施长效运营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资金与运营层面,日照创新“政府引导+市场化参与”机制,财政重点支持养老、医疗等公益性设施,同时引入社会资本,通过“以运营养设施”,降政府管护成本。
在管理协同层面,日照打破部门壁垒,推动民政、卫健、文旅、体育等部门专项规划与“15分钟生活圈”专项规划衔接,避免“各唱各的调”,同时结合各区县定位统筹布局,让公共服务既服务民生,又助力产业发展。
从“摸清需求”到“精准供给”,从“空间挖潜”到“功能复合”,日照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不仅是公共服务设施的升级,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革新。
如今,行走在日照的街头巷尾,“15分钟社区生活圈”正以可感、可及的便利,勾勒出幸福新图景。这座滨海城市,也在用精细化的规划、有温度的服务,让“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扎根。
来源:日照日报
编辑:彭婷
审校:许芮
值班主任:孙立梅
尽在“日照日报视频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