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耕地面积84.67万亩,农业经济以玉米、小杂粮种植以及牛羊猪养殖为主,是传统的农业县,曾经产业基础薄弱、规模布局分散、带动增收乏力。近年来,天镇县围绕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坚持政策驱动、龙头带动、群众发动、市场联动,种植面积从2022年初的8600亩增加到2025年的4.5万亩,产量突破22万吨、产值超11亿元,带动2.6万人务工收入4.2亿元,走出了一条富民强县的好路子。
![]()
山西省大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天镇县委书记文晓东(左一)在玉泉镇上吾其村蔬菜交易中心调研。
发展设施蔬菜,
是基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战略抉择
对天镇县而言,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对“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研判,是顺应发展规律、发挥比较优势的审慎选择。
“天时”就是顺应发展大势。一是党的政策好。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发展设施农业”的战略部署,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作出具体安排,这是进军令、冲锋号,为发展设施蔬菜提供了目标引领和战略支撑;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特优”战略,出台了一系列奖补、土地政策,为发展设施蔬菜注入了强劲动能、提供了广阔空间。二是生产气候好。天镇县地处北纬40度黄金种植带,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越夏蔬菜的气候优势;每年7—9月,山东、河北因高温进入“休棚期”,市场供应紧张,天镇县的蔬菜正好“错季生产、错峰上市”。
“地利”就是发挥比较优势。一是立地条件好。天镇县土壤洁净、水源优良、空气清洁,生产的蔬菜品相佳、口感好、绿色无公害,广受市场认可,主打的椒类产品均价比其他地区高2—3角。二是交通区位好。天镇县东距北京市、西距呼和浩特市约280公里,南距太原市360公里,高铁高速四通八达,运输成本低、保鲜效果好,在市场竞争中优势明显,为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人和”就是放大自身优势。一是产业基础好。天镇县有多年的种菜传统,本世纪初开始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底蕴深厚,在京津地区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二是发展收益好。以椒类为例,行情最差的2023年,地头价也稳定在1.2元/斤以上,一栋大棚纯收入3000元,在行情最好的2024年,单棚收益超过3万元。
基于天时地利人和“六个好”的综合考量,天镇县将发展设施蔬菜作为全县的“一号工程”,高起点编制《天镇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近期布局6万亩的产业园区,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打造以产业促增收、以富民带强县的拳头产业。
发展设施蔬菜,
是聚焦政策、生产、销售的综合发力
针对设施蔬菜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实际,天镇县以系统思维破解产业瓶颈,探索出“全要素保障—多元化经营—大力度营销”三位一体发展路径,推动设施蔬菜强力起步、强势拓展。
![]()
天镇县现代高科技农业产业示范园内部场景。
政策扶持推动全要素保障,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县委、县政府出台《设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成立工作专班、蔬菜办等机构,构建起“政策引导+金融赋能+保险托底”的扶持激励体系。全类型奖补激励。对新建、改造大棚给予3000至3万元的阶梯式奖补,2022年至今累计兑现奖补1.7亿元,撬动25亿元社会投资主体投入设施蔬菜领域,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全方位金融支持。协调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全员上阵,开展金融上门服务,四年累计投放设施蔬菜贷款11.9亿元,解决了群众“起步难”问题,强力扶持产业壮大。全周期保险护航。推行“财政补240元、农户出60元”的大棚保险,四年累计承保6.9万亩次,保费2073万元;今年探索“财政补320元、农户出80元”的完全成本保险,承保3550亩,每亩最高可赔付8000元。真金白银的投入,为群众吃下了定心丸,为产业系上了安全带。
创新探索推动多元化经营,走出规模拓展新路径。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导向、分类施策”,鼓励创新实践,挖掘发展潜力,探索出四种主体经营模式。自主经营型。鼓励有技术、有能力的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自建或承包大棚,自主生产销售。这种模式灵活性强、积极性高,目前全县自主经营型大棚有2万亩,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力量。抱团发展型。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服务,农户参与生产务工。这种模式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有效增强了设施蔬菜产业的抗风险能力。龙头带动型。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实行品种、技术、标准、包装、销售“五统一”管理,发展设施蔬菜9000亩,显著提升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极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集体转租型。由村集体统一建设大棚1000亩,租赁给企业和种植大户,探索壮大集体经济新模式,实现集体增收与产业发展互促双赢。目前,通过四种模式发展经营主体73家、农户上千户,种植规模超百亩的有43家,群众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形成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渠道拓展推动大力度营销,构建内外联动新格局。种得好是基础,卖得好才是关键。为此,天镇县坚持向外拓展、向内培育“两手抓”,直接联通“菜篮”与“菜单”,让产业前路有望、后顾无忧。苦练内功,做优本地服务。在县内设立90多个蔬菜收购代办点,培育220多名常驻本地的蔬菜经纪人,形成“外地客商+本地代办”的高效流通模式,夏秋季节日销售蔬菜2000吨,覆盖北京、上海、广东等一线城市。培厚底板,站稳京津市场。积极与北京新发地销售市场对接,稳定市场供应,打响天镇品牌,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将优质蔬菜送到市民的餐桌上。因天镇蔬菜品质好,2023年成为北京新发地蔬菜直供基地。借船出海,拓展销售网络。借助农业龙头企业京利公司成熟的销售渠道,积极与永辉、华联、物美、美团、京东等大型商超和平台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成功打造出天镇蔬菜“优质菜、放心菜”的品牌形象。
发展设施蔬菜,
是围绕质量、效益、品牌的整体提升
产业既要做大,更要做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为此,天镇县以品质化、系统化、集群化发展为主线,在提质量、上效益、打品牌上集中发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打造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着力舞龙头、提品质,立起转型升级的产业标杆。将招大引强、龙头带动作为关键一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2023年引进山东寿光当地一家国企,将“寿光模式”创造性复制到天镇,总投资25.8亿元,一期投资14.37亿元,建设占地5千亩,集种苗培育、观光采摘、生产实训、集散物流于一体的现代高科技农业产业示范园,并全面引入物联网、大数据、水肥一体化等智能化技术,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绿色化、智能化“五化同步”。
着力延链条、提效益,探索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围绕设施蔬菜这一核心产业,在延伸链条、融合拓展上下功夫,鼓励组团发展、借势发展,打造互为支撑、联动并进的产业集群。科技引领,做强育苗育种产业。紧扣国家种业振兴战略,大力提升育苗科技水平,培育出4家专业化育苗主体,年育苗量达7000多万株,涵盖50多个品种,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建成后,全县年育苗能力将达到3.7亿株,在满足本地需求的基础上(目前,全县年用量1.1亿株),有效辐射周边市场。链式发展,构建循环产业体系。上游引进了齐云祥大棚钢架、富鑫棉被等制造企业,下游培育了兴业制冰、龙翔纸箱包装、博诚脱水蔬菜、塞味辣酱、跨界农夫废弃物处理等加工项目,形成“育苗—生产—采后分拣—初加工—废弃物利用”的全链条发展态势,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将更多收益留在本地。农旅互促,逐步做大产业盘子。把设施蔬菜纳入农文旅融合产业带,以现代高科技农业产业示范园为引领,打造了薛三墩、闫家园、宏丰农业等多个采摘园、研学园,成为融合发展的新亮点。
着力优服务、强素质,营造行稳致远的一流环境。为推动设施蔬菜产业健康长远发展,天镇县致力于优化产业环境,刷新发展形象,以“保姆式”服务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在配套完善上提升,2022年以来,整合各类资金2.5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配套,修建道路149公里,完成排水工程68公里,建成冷库10万立方米,中型交易市场3个,为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在综合服务上提升,开通“免费劳务直通车”,引导群众园区务工、就近就业;成立设施蔬菜产业协会,在用工组织、技术共享、信息发布上提供全方位服务;组织专家团队和技术人员,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在品牌形象上提升,围绕椒类、圣女果等主打品种,注册了“一代天椒”“天佑红”等商标,打造“天润天”区域公用品牌,叫响天镇设施蔬菜知名度,让品质、品牌成为占领市场的最佳通行证。
天镇县的实践证明,新质生产力是立足实际、创新突破的必然结果,是顺应大势、切合民心的必由之路。下一步,天镇县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在拓规模、提品质、塑品牌上谋求新突破,推动设施蔬菜产业行稳致远,让新质生产力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引擎”,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者系山西省大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天镇县委书记)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22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