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 年,一个明确的最后期限,被通用汽车砸到了几千家中国供应商面前,为北美车型寻找中国以外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彻底切断这条合作了二三十年的供应链。
![]()
从 2024 年底的试探性要求,到 2025 年借着特朗普关税战升级、中美地缘贸易变局加速推进,通用的 “去中化” 动作看似步步为营,实则透着一股孤注一掷的急躁。
通用的这步棋,本质是双重压力下的选择。一方面,特朗普入主白宫后,地缘政治紧张加剧,供应链潜在风险让这家车企急于向本土靠拢,试图规避不确定性;另一方面,16 亿美元(约合 113.5 亿元人民币)的电气化转型支出,让通用希望通过调整供应链压缩成本、聚焦核心业务。
![]()
他们规划的替代路线覆盖北美、欧洲、印度等 “不受限制地区”,瞄准半导体、传感器、线束组件等长期依赖中国的高性价比零部件。但这套看似完整的方案,从一开始就布满漏洞。通用显然低估了与中国供应链的绑定深度。那些长达二三十年的合作关系,早已形成技术、成本、效率的协同效应,想要在短短几年内切割,难度远超预期。
新工厂建设、新合作伙伴磨合、巨额资金投入,每一项都要付出真金白银。测算数据显示,北美重建同等规模零部件体系至少需要 3-5 年,单车成本将暴涨 300-600 美元(约合 2130-4260 元人民币)。短期阵痛或许能承受,但长期持续的成本压力,终将反噬通用汽车的市场竞争力。
![]()
汽车产业是高度全球化的产物,超长供应链的协同、人才的多样性,都不是 “区域化” 能简单替代的。通用想彻底脱离中国供应链,首先绕不开资源卡脖子,重稀土领域,中国的主导地位十几年难以撼动,这是任何替代路线都无法回避的现实。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市场、产业链基地和人才高地,其不可替代性早已被行业验证。即便通用强行推进 “去中化”,也只能针对北美生产车型,想要在全球范围内与中国完全脱钩,无异于与产业规律为敌。
这场调整还将波及 50 万-80 万中国就业岗位,但另一面是,压力正在倒逼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加速技术升级,主动布局全球市场。通用的 “减法”,反而成了中国制造业突破瓶颈的 “催化剂”。上汽通用即将在 2027 年 6 月到期的合资合同,至今还没有续签,这和上汽大众提前 6 年续约形成鲜明对比。但通用的供应链调整和续约事宜并没有直接关联,后者也未被彻底否定。
![]()
通用的 “去中化” 并不是 “一锤子买卖”,而是涉及完整发展体系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一揽子解决方案,想要彻底解体和中国的产业绑定,终究只是纸上谈兵。
通用的 “去中化” 更像是一场基于焦虑的豪赌。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任何试图逆势而为、人为切割供应链的行为,终将付出沉重代价。这场博弈的最终结果,或许从通用定下 2027 大限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