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30年前,深港跨境马拉松的参赛者需提前递交证件、领取纸质通关卡,在皇岗口岸由原皇岗边防检查站武警官兵(1998年边检职业化改革后为皇岗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人民警察)人工核验放行;30年后,运动员只需佩戴一枚智能手环,通过面部识别即可“无感”秒过深圳湾口岸。这一跨越时空的对比,不仅是赛事组织方式的升级,更是粤港澳大湾区从“硬联通”到“软联通”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
“当年所有证件检查、过关登记流程全靠人手操作,要动用很多警力,现在运动员戴一个手环就能实现全程无感通关,科技赋能的力量让跨境活动变得高效又人性化。”深圳边检总站皇岗边检站执勤十六队四级高级警长黄国春,曾是1992年深港两地举办的历史上首届马拉松边检工作的宣传报道员,今年他再次见证了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中国电信杯”(田径)跨境马拉松比赛,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踏上深圳湾口岸大桥,在这条连接深港两地的独特赛道上完成具有历史意义的奔跑。
![]()
皇岗边检站民警黄国春在福田口岸出境大厅引导旅客正确刷脸通关。
从“纸卡通关”到“手环无感”,科技重塑跨境体验
1992年,首届深港跨境马拉松以香港上水北区运动场为起点,沿青山公路到皇岗--落马洲大桥,经皇岗口岸入境,在深圳绕行后以深圳体育馆作为终点结束。黄国春回忆,当时参赛者需提前提交证件办理入境手续,比赛时凭一张纸质通关卡作为身份凭证,抵达皇岗口岸将卡片投入指定箱子才能通关,比赛结束后再发还证件。“全程需要大量警力支援,逐一清点核验,效率有限,运动员也需停顿等待。”
而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的深港跨境马拉松则展现出全新面貌。记者了解到,为给人员、车辆、物资提供“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的便利通关服务,本次赛事深圳边检总站创新采用“查验前置+生物识别+芯片定位+闭环管理”的闭环通关模式,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为所有运动员、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提前完成证件备案、比赛时佩戴集成GPS和RFID芯片的智能手环,参赛运动员在深圳湾大桥上奔跑时,其生物特征与实时位置数据已与后台系统同步融合,实现了赛事全程可控,选手自身无需停顿,可一口气“丝滑”跨境跑通深港两地,实现无感智慧通关。“手环一闪,信息即达,通关速度从‘分钟级’提升至‘秒级’。”黄国春说。
“软联通”加速大湾区融合,跨境赛事成创新范本
从纸质凭证到电子手环,从人工查验到智能识别,30年间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折射出大湾区制度衔接与协同管理的深化。“这种模式为未来粤港澳三地举办大型跨境活动提供了重要参考。”黄国春表示,科技赋能既保障了通关效率,也减轻了人力压力,让跨境流动更加安全便捷。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正以基础设施“硬联通”为基础,加速向规则、标准、管理的“软联通”迈进。跨境马拉松的升级经验,有望延伸至商务、旅游、科研等更多领域,推动大湾区形成更高效的一体化运作体系。
一场马拉松,跨越三十载,变的是技术手段与组织模式,不变的是深港两地乃至整个大湾区对融合发展的持续探索。正如黄国春所言,从“牵手”到“携手”,大湾区正以更智慧、更顺畅的方式,“跑”出深港融合发展的加速度。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张艳丽 通讯员 黄俊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