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罗田怡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更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体现。近年来,成都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常态化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以更精准的政策供给、更高效的政务服务切实为企业减负松绑。
从主动上门问需到智慧监管减负,从精准政策直达到开放场景赋能,成都正以一系列创新举措擦亮“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成都民营经济增加值9209.7亿元,同比增长6.4%;全市经营主体合计405.41万户,位列副省级城市第3位。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沃土上,越来越多的企业正“轻装上阵”,加速奔跑,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
![]()
成都“进解优促”面对面——上市公司专场活动 图据成都发布
主动服务
政企同频共振优化服务体系
“我们打造了领先的低空智慧政务应用系统,正在探索面向多场景的无人机智慧政务应用场景,能否在成都全市进行推广应用?”在11月14日举行的成都“进解优促”面对面——上市公司专场活动上,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现场提出了场景应用诉求。
针对企业提到的应用场景和市场拓展需求,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回应:“企业打造的低空智慧政务应用系统,完全可以与环保、水务、农业等相关部门的领域深度融合。在低空办的统筹下,我们其他相关部门会协同推进。”
企业诉求得到当场回应,现场回应不了的,会后相关部门也将持续解决。这样的政企交流活动,在成都已成常态。这种主动服务源于系统化的机制保障。一直以来,成都以“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为着力点,构建“1+1+15+N”政企服务体系,整合总专班、行业专班与区(市)县力量,实现龙头企业“全部进”、重点企业“重点进”、其他企业“按需进”,建立24个政企联络群覆盖7509家重点企业,部门负责人24小时在线回应诉求。
“营商环境优化本质是政府角色重塑。”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营商环境专业首席研究员王沙表示,成都以“进解优促”将“企业至上”转化为可感知服务,从“坐等诉求”到“上门问需”的转变,正是营商环境的珍贵温度。
理念之变还体现在政策的长远考量上。营商环境建设从1.0版“建体系夯基础”到7.0版“优服务强园区”,成都营商环境年度政策呈现“从集成改革到精准赋能”特点,实现“对标跟跑”到“创新领跑”升级。
数据显示,自启动“进解优促”工作以来,成都累计走访企业超16.36万户,解决问题4.24万个,办结率达99.31%。创新推出“进解优促”2.0升级版,每周有市领导接待、每天有局长坐班,“零时差”打造“1+7+365”链式护航体系,累计举办6场“进解优促面对面”重点产业链专场活动,共吸引310余家企事业单位报名参会,解决问题诉求241个。
精准施策
数字赋能提升企业服务效率
“以前一年十几次检查,不同部门轮番上阵,现在‘亮码入企’,重复检查少了,我们能专心搞生产了。”金粮粮油购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云波的感受,道出了众多企业的心声。
今年2月,成都全面推行“一码检查”综合监管机制,覆盖市场监管、安全生产、卫生监督等多个重点领域,实现从“多头检查”到“一码统管”、从“重复执法”到“数据赋能”的转变。目前,“一码检查”已整合800项检查事项、3万余名执法人员信息,接入400万家经营主体。
“一码检查”的智慧在于精准。系统可智能识别重复、交叉检查,自动发出预警,并引导相关部门协调联合执法。执法人员开展检查前,需在成都市涉企综合监管平台提交检查计划,经审核批准生成“任务码”后才可前往现场。到达现场后,必须先向企业亮码,企业扫码即可查看检查事项、执法人员等信息,并能对检查过程进行评价。截至10月,全市开展“亮码检查”2.5万次,企业满意率超99%。
在政策服务上,成都同样追求“精准滴灌”。依托智慧蓉城建设,成都打造“惠企政策一码查询”平台,归集全市529个政策文件、3000余项政策事项。通过AI大模型技术,平台能精准解析企业需求语义,快速匹配推送相关支持政策,实现政策“精准找企业”。
“过去找政策像大海捞针,现在扫码输入需求,相关政策秒级呈现。”成都一家初创企业负责人表示,平台不仅能查政策,还能智能问答,像有了一个24小时在线的“政策顾问”。
更让企业惊喜的是“免申即享”改革。成都全面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通过数据共享、智能匹配,让符合条件的企业无需申请即可享受政策红利,实现“零材料、零跑腿”直达快享。今年1-9月,全市兑现惠企政策资金超80亿元,惠企政策知晓度、资金兑现效率、兑现规模、惠企数量逐步向好。
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从“层层审批”到“免申即享”,成都正通过数字化手段重塑政企服务流程,让好政策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及时雨”。
![]()
成华区经开区 图据成华发布
开放场景
场景赋能推动创新发展
去年11月,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投运,这一年累计开展活动600场、直接惠及企业2.3万余家,帮助2700余家企业实现供需产销对接、2000余家企业实现出川出海。
数字见证活力。今年前三季度,成都全市经营主体合计405.41万户,位列副省级城市第3位。民营经济增加值9209.7亿元,同比增长6.4%。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成都民营经济正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活力源于生态。成华区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入选2025年度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成为西部唯一国家级智能机器人全产业链集群,聚集民营科技企业70余家,2024年集群总产值64.2亿元,近三年产值年均增速近30%。从单个企业到产业集群,成都正通过构建良好产业生态,让民营企业“抱团发展”。
更让企业惊喜的是城市场景的全面开放。成都构建城市、行业、企业三级场景体系,分领域分区域开展场景活动70余场,发布场景需求1132个、场景能力770个,推动超5000家企业实现产融对接,488项新技术新产品快速推广应用。
![]()
沃飞长空AE200-100首架机下线(沃飞长空供图)
沃飞长空的故事最具代表性。作为国内首款载客eVTOL产品研发企业,沃飞长空选择落地成都,看中的正是这座城市开放的低空经济场景。“成都不仅有完善的航空产业链,更重要的是愿意为新技术提供试验场。”沃飞长空品牌公关负责人梁炯说。
场景开放带来订单爆发。今年9月,沃飞长空AE200-100首架机在成都正式下线,已储备超千架商业订单,订单覆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
当前,“场景招商”“场景引才”正成为成都新名片。成都市开展场景示范试点,探索“场景招商”“场景引才”,推动城市新区出台场景应用,“科技篇”政策,探索政府投资项目按一定比例嵌入科技场景应用需求,推动新技术新产品首验证、首应用。从低空经济到人工智能,从智慧医疗到数字文创,一个个开放场景正成为创新企业的“试验田”和“加速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