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今日杭钢
编者按:
风控护航,行稳致远。风险防控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是筑牢经营安全的关键防线。杭钢集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国资委关于省属国企风险防控的工作要求,集团公司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于2025年11月开展 “风控月” 系列活动,包括风控专题大讲堂、风险管控措施综合评价、风控知识竞赛、“业务与风控融合”实践经验分享的圆桌会议和典型风控案例宣传等。“今日杭钢”公众号推出“强化风控意识,护航高质量发展” 系列典型风控案例,持续巩固集团公司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成果,进一步提升全体干部员工的风险意识与处置能力。
国企A并购民企B案是近年国资并购民企失败的标志性样本。2020年,国企A以10.9亿元高溢价收购民企B控股权,但因尽调失效、治理失控、对赌条款形同虚设,民企B业绩变脸后退市,国企A累计损失超24亿元。本文将从事件概况、核心风险点、应对措施及经验教训四个维度进行解析,为集团公司各单位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一、事件概况
2020年7月,国企A以10.9亿元收购上市公司民企B29.99%股权,成为控股股东。国企A的核心诉求是借壳上市,计划将旗下建筑公司注入民企B,并依托其资质拓展基建业务。交易附带对赌条款,要求民企B2020-2022年扣非净利润不低于2019年水平,同时原实控人某某需协助收回90%应收账款。
并购后国企A未完全掌控经营,某家族持股比例降至23.42%并继续参与经营。2020年民企B业绩变脸,亏损4.96亿元,2022年因净资产为负、审计报告无法表示意见,触发退市条件,2023年7月正式摘牌退市。后续核查发现,民企B自2012年起持续财务造假,上市前后累计虚增收入131亿元、利润26.35亿元。该家族通过股权转让、资金占用等方式套现20.2亿元后离场,在交接期间违规转移1.31亿元资金。国企A在发现造假后,为挽救项目追加13亿元借款,但民企B最终因资不抵债于2023年退市,国企A累计损失超24亿元。
二、核心风险点
1、
系统性财务造假与尽调失效
民企B通过签订虚假或放大金额的工程合同、对内部承包项目少计成本和体外支付等方式长期造假,而国企A委托的中介机构未能识别。国企A在并购前仅依赖表面财务数据,未对核心业务真实性、关联交易穿透核查,导致收购标的价值严重高估。
2、
对赌条款执行失效与治理失控
尽管设置了业绩对赌和应收账款回收条款,但原实控人某某在股权转让后迅速套现离场,未履行承诺。民企B 2020-2022年实际亏损超20亿元,远未达对赌目标,且应收账款回收率不足30%。国企A虽获得董事会控制权,但该家族仍主导经营,导致投后管理完全失控。
3、
估值泡沫与资本博弈陷阱
国企A以16.21元/股的价格收购,较市场价溢价59%,而民企B股价在退市前跌至0.42元。某某利用国资 “保壳”心理,通过虚假业绩推高股价,最终实现高位套现。国企A未严格评估行业下行风险,盲目追求上市平台规模扩张。
三、应对措施
1、
法律追责与资产追偿
国企A先后提起股权转让纠纷、追偿权诉讼,要求该家族赔偿投资损失及代偿债务。2025年9月,法院判决民企B及某某支付国企A代偿款9391万元,但核心投资损失7.4亿元因民企B破产清算未能追回。国企A通过查封某某名下资产、申请刑事立案等方式持续追讨。
2、
内部治理与风控体系重构
强化审计独立性。国企A设立独立审计委员会,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并购项目进行全流程风险评估,并建立财务造假预警模型。
优化决策机制。国企A将投资审批权收归集团总部,要求所有并购项目需通过法务、财务、行业专家三方联审,禁止个人决策。
动态风险监控。对存续项目设置止损红线,例如要求投资回报率过低的项目限期退出,避免“输血式”兜底。
3、
战略收缩与业务聚焦
国企A剥离非核心资产,将资源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主业。2024年完成水务集团股权重组,2025年推动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混改,逐步退出高风险领域。同时,建立产业周期预警模型,对新能源、房地产等周期性行业投资实行限额管理。
四、经验教训
1、
破除路径依赖,回归价值投资
摒弃“为上市而上市”的思维,聚焦产业协同与长期回报。国企A若在并购前深入分析民企B的核心竞争力(如技术专利、客户资源),而非单纯追求壳资源,或可避免盲目接盘。
2、
完善对赌机制与投后管理
设置多重对赌指标。除业绩承诺外,应增加现金流、客户留存率等过程性指标,并要求原股东以个人资产提供连带责任担保。
强化控制权过渡。并购后应立即派驻财务、风控团队,实现业务、财务、印章全流程管控,避免“名义控股、实际失控”。
3、
建立风险共担与问责机制
引入跟投与回购条款。要求管理层、中介机构按比例跟投,若出现造假或违约,需按约定回购股份并赔偿损失。
推行投资决策终身追责。将考核与长期收益挂钩,对因失职导致损失的责任人严肃问责。
五、典型意义与行业启示
该案是近年来国资并购民企失败的标志性案例,暴露了地方国资在资本运作中的多重短板,凸显了国资并购民企的系统性风险,也为监管部门、投资者和企业提供了深刻教训:国有企业在国资并购民企在追求混改红利的同时,必须建立全链条的风险防控体系,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增值。未来,国资投资应回归“产业为本、资本为翼”的逻辑,通过深度尽调、动态监控、权责清晰的治理结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