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精神卫生服务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世界卫生组织2025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近10亿人[1]患有精神障碍,但能够获得专业服务的人群比例却不足一半。在中国,这一挑战同样严峻。《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揭示,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已达9500万,但就诊率却不足10%。与此同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青少年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4.6%。这些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精神卫生服务供需失衡、诊断手段有限、专业人才不足等多重困境。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背景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王崴和他的团队正在探索一条创新之路。当央视报道中那位能够理解情绪、分析微表情的"AI共情医生"走入公众视野,这不仅是一项技术创新,更可能成为破解精神诊疗困局的重要突破口。
近日,丁香园有幸邀请到王崴医生,就AI共情医生引发的医工结合思考进行了分享。
![]()
AI与精神卫生的深度融合:从辅助诊断到全流程赋能
在谈到当前精神卫生服务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时,王崴医生表示:"精神科诊断一个至关重要的困境在于缺乏主动捕捉的客观生物学指标。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更多的是通过跟患者进行面谈,通过对患者的语言、表情、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来得出诊断。而这一切高度依赖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也就导致不同年资的医生对同一位病人的诊断可能出现很大差异。"
AI技术在精神卫生领域的应用正在经历从概念验证到临床实践的关键转变。王崴团队与西北工业大学徐韬教授团队合作开发的"AI共情医生"项目,代表了这一领域的前沿探索。
王崴医生详细阐述了开展这一创新项目的初衷:"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资深医生常说的'病象',其实就是通过病人的神态表情、讲话方式等形成的初步判断。这种判断基于医生长期临床实践形成的经验,很难用语言准确地向年轻医生传授。但是随着AI技术的发展,我们开始思考,是否能够通过大数据来协助精神科医生进行诊断,特别是帮助基层和年轻医生提升诊断准确率。"
该系统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这种难以言传的临床经验转化为了可量化的数据。据王崴医生介绍,"AI共情医生"通过多模态数据采集,能够深入捕捉那些传统诊断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它不仅仅是一个倾听者,同时也是一个观察者。我们通过麦克风和摄像头采集病人的表情,特别是一些微表情,包括眼球运动的轨迹、语音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等多项指标。同时,系统还会分析患者在描述症状时的特征性用词和高频词。"
在临床验证过程中,这一系统带来了一些令人惊讶的发现。王崴医生分享了一个具体的发现:"我们原本认为抑郁症患者会频繁使用与死亡相关的词汇,但通过AI的大数据学习后发现,实际上这类词汇出现的频率并不高,患者更多使用的是与绝望、无助相关的负面词语。"
在青少年患者群体的应用中,该系统展现出了重要的价值。王崴医生就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我们曾经遇到过一位14岁的青少年患者,在传统面谈时几乎保持沉默,这给我们的诊断带来了很大困难。但通过AI系统对微表情和肢体语言的捕捉分析,我们获得了重要的诊断线索。"这种对非语言信息的深度解析能力,使得AI系统在处理交流困难的患者时具有独特优势,特别是在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中显得尤为重要。
与传统诊断工具相比,AI共情医生展现出了显著进步。王崴医生从专业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有的诊断工具主要分为自评量表和他评量表两大类。自评量表容易受到患者文化程度、理解能力和配合度的影响;而他评量表虽然由专业医生操作,但仍然依赖于医生的主观判断。AI系统的优势在于它的客观性和一致性,能够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
除了诊断环节,AI技术正在向精神卫生服务的全流程拓展。王崴医生描绘了未来的应用场景:"在初筛阶段,我们可以通过手机APP等终端设备实现早期识别;在诊断环节,AI可以先与患者进行初步交流,给出参考意见;在治疗过程中,AI可以协助进行量表评估;在康复期,AI可以成为患者的陪伴者。"这种全流程的数字化赋能,将显著提升精神卫生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机制创新破壁垒,医工交叉结硕果
![]()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医工结合领域的探索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创新生态。除了备受关注的AI共情医生项目外,医院在多个前沿方向都取得了重要突破。王崴医生重点介绍了在肠道菌群研究方面的进展:"在我们学科带头人马现仓教授的主导下,团队发现肠道微生物通过神经免疫反应深刻影响着大脑功能和神经网络,这与精神障碍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基于这一发现,我们开发了个性化的菌群配方,这与普通的益生菌产品有着本质区别。"
此外,医院还建立了完善的医工结合支撑体系,这种机制创新为科研突破提供了制度保障。王崴医生详细介绍了医院的创新实践:"作为交通大学的附属医院,我们与电信学院、物理学院等工科院系保持着紧密的日常交流与合作。医院建立了固定的交流平台和合作项目,促进医学与工程学的深度交叉融合。"这种机制使得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往往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火花。
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医院探索出了一套成熟的研发模式。王崴医生以粪菌移植技术为例说明:"从菌群的洗涤提纯到活性保留,再到胶囊产品的制备,我们已经建立起完整的技术体系。目前这些产品在调节儿童孤独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方面都显示出良好效果,相关临床研究和试验正在积极推进中。"
医院还特别注重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确保科研成果能够真正服务于临床需求。王崴医生强调:"我们的所有研究都立足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诸如AI共情医生的开发就是为了应对更多患者(尤其像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激增这一现实挑战。"
构建智能化的精神卫生服务新范式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医工结合在精神卫生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王崴医生从多个维度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AI技术的潜力还远未被充分发掘。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AI在精神卫生服务的更多环节发挥作用。比如,通过日常化的数字监测实现早期预警,通过智能化的诊断辅助提高诊疗效率,通过个性化的数字疗法为患者提供持续支持。"
医院层面也在进行系统性布局。西安交大一附院计划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医工结合的研究范围,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系统。王崴医生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化与各工科团队的合作,同时在伦理规范建设、数据安全管理等方面加强探索,确保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平衡发展。"
在王崴医生看来,医工结合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推动医疗服务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我们正在经历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整个精神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演进。在这个过程中,医工结合将始终是我们破解临床难题、服务患者的重要路径。"
从AI共情医生到肠道菌群研究,从单点技术突破到系统生态建设,西安交大一附院的实践表明,医工结合不仅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路径,更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患者体验的有效手段。
随着更多创新成果的涌现和应用,一个更加完善、高效、人性化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这将为促进全民精神健康、建设健康中国提供重要支撑。在这个过程中,科技与医学的深度融合正在开创精神卫生服务的新纪元,为更多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