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近年来,全球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急剧增多,2025年上半年达79起,其中美国21起、印度10起,巴西、墨西哥、越南等新兴市场国家也频频出手。根源在于中美贸易战推波助澜、各国保护本土制造业及防范国际收支风险。中国为化解内需低迷与产能过剩,通过低价出口发力。但供给过剩、需求不足导致价格持续下降,易引发摩擦。需警惕低价出口成新导火索,亟待调整经济结构以化解潜在贸易挑战。
一、在与美国激烈的贸易战对抗中,全球针对我们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也突然增多。
![]()
今年以来,我们在媒体上经常看到的是中美之间的关税、非关税措施的你来我往、飞沙走石,硝烟弥漫。实际上美国与我们的贸易纠纷,不过是被媒体放在了聚光灯下。实际上在聚光灯外,黑黝黝的世界中,世界各地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及反补贴税的调查也在突然增多。
WTO的公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1~6 月各国启动的针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及反补贴税调查共计79起。截至2023年1~6月,这类调查仅20多起,7~12月,也只有30多起。而到2024年7~12月已骤增至125起。进入2025年,仍保持高位。
![]()
从2025年上半年各国的情况来看,美国对我们发起的反倾销及反补贴税调查最多,为21起,超过总数的四分之一。这被认为与第二届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中美贸易对立加剧有关。
邻国印度对我们发起的反倾销及反补贴税调查为10起,紧随美国之后。最新的案例是印度从9月开始对我国产光伏发电组件及手机保护壳展开调查。
印度正在实施莫迪的“印度制造”计划,利用疫情期间掀起的西方投资去风险和供应链友岸化机会,以及印度快速增长的人口、劳动力和比我们更低的成本等优势,积极吸收西方投资和供应链转移。实际上印度最近几年一直在积极发起对我们的各种反倾销及反补贴税调查,以保护其正处于幼儿时期的脆弱的印度制造业。
作为我们重点争取的新兴市场国家中人口、经济规模和市场较大的墨西哥及巴西等,他们针对我们的贸易摩擦活动也引人注目。
![]()
在去年下半年以打击倾销并保护国内产业免受此类做法造成的损害为理由对来自中国的多种进口商品(包括铁、钢、光纤电缆、一些化学品、金属箔、雾化器、聚酯纤维)征收11%-35%的新关税之后,巴西在2025年6月启动了对从中国采购的钢材的调查。根据该国联邦官方公报(DOF)发布的文件,巴西工业部当地对外贸易秘书处对所有中国出口公司的入境商品征收从价税,介于每吨284.34至499.35美元之间。反倾销关税有效期为五年,自8月29日起生效。
![]()
自2024年10月1日起,墨西哥对中国的乘用车和轻型卡车轮胎(PCR)征收5.18%至19.37%反倾销关税。2025年9月4日,墨西哥又针对从中国进口、海关价值低于22.58美元的鞋类将征收反补贴税。墨西哥称该措施旨在打击倾倒行为,保护墨西哥国内鞋类产业。
![]()
2025年7月6日,越南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热轧钢铁征收为期五年的反倾销关税,以保护国内生产免受廉价进口带来的压力。根据越南工业贸易部最新公告,部分中国产热轧钢产品反倾销税率将介于23.1%至27.8%之间。该关税自7月6日起生效。
二、各国对华贸易摩擦增加,主要是为了保护本土制造业和预防国际收支平衡表风险,也有美国贸易战的推波助澜。
![]()
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均为世界贸易组织(WTO)认可的贸易救济措施。当出口国对出口商品的定价明显低于国内产品时,进口国可征收反倾销税以弥补价差。而针对出口国通过补贴降低出口产品价格的行为,进口国采取的应对措施则被称为反补贴税。
不可否认,在美国通过关税重构世界贸易秩序中,这些国家有美国在前面冲锋陷阵,成为他们掀起对华贸易摩擦的掩护和缓冲。但我们通过数据分析也能看到,实际上这些国家对我们的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措施案例突然大幅增加开始于2024年上半年,那个时候特朗普还未上台。
主要的诱因还是我们在内需日益低迷、国内产能却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通过低价竞争优势加速对外出口以化解供求矛盾。而2025年关税战开始后,我们对美出口大幅下降,为了弥补美国市场的损失,不得不通过第二波低价竞争优势在其他市场发力增加出口。
但随着我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顺差迅速扩大,这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免受我们低价过剩产能的冲击,也是为了防止他们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失衡,于是纷纷趁机对我们出手。
![]()
孟加拉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从风险恶化到危机,进而导致出口价格暴跌,进口价格暴涨,导致国内收入下降时伴随恶性通胀,从而诱发了该国一系列在经济尚可时被掩盖的深层矛盾,进而引发社会动荡,政府更迭。
所以一般而言,当我们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大体平衡或者他们的对华贸易逆差在他们国际收支平衡表可接受范围之内时,这些弱势国家一般不会拿出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来影响与我们的外交关系。当我们对其出口增长幅度过快,冲击本地市场,甚至接近其国际收支平衡表风险阈值时,他们为了自保,自然会利用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措施来与我们说事了。
我国也通过反倾销税等手段予以反击。2025年9月,我国认定欧盟产猪肉及其相关产品存在倾销行为。规定中国贸易公司进口此类产品时,需缴纳最高相当于进口额6成以上的保证金。此举被认为是对欧盟向中国产EV征收加征关税的反制措施。
需要警惕的是,在10月份我们的出口环比下降7%、同比下降1.1%的背景下,基于这些调查的制裁关税或将接连出台,有可能发展为新的贸易摩擦,进一步拖累我们的对外出口。
三、我们习惯于通过降低出口价格来增加出口竞争力,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
我们屡屡通过降低价格来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疫情之后,房地产低迷伴随着内需萎缩,但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不仅通过产业政策仍然维持着过剩的产能,还通过超过GDP增速的对制造业的投资,继续扩大增加新的制造业产能,并将国内无法消费的多余产量用于出口。
2025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5.3%,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8%。但对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7.5%,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则增长了6.4%。
这样的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经济结构,势必会导致下降价格来平衡供求。从国内而言,10月份我国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跌2.1%,连续下跌了37个月。对国外而言,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每月发布的贸易统计快报,对17类主要出口产品的单价进行分析可发现,2025年1~10 月平均单价同比下降的产品占比达到68%。这一比例在2023年已升至68%,2024年降价的品种升至70%。
为应对国内不断加剧的通缩压力,决策层已着手纠正过剩产能。曾针对纯电动汽车(EV)、钢铁等行业下达指令,要求遏制过度的降价、生产及投资。但由于我们的税制主要依靠增值税,地方在经济低迷、税收困难时,没有动力去主动压缩产能。与此同时,解决经济失衡、价格下降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关键的内需因在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调整方面还没有大动作而始终未见回暖,控制低价出口似乎仍需一段时间,因而近期还很难化解导致多国针对我们的增加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的低价出口问题。
我国在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发生贸易摩擦的同时,与新兴市场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可能发生摩擦蔓延的趋势,对我们今后的出口将构成挑战。我们需要警惕,在特朗普关税扰乱全球贸易的背景下,围绕我国低价出口的矛盾,恐将成为引发新贸易摩擦的导火索。
【作者:徐三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