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天一到,不少人就按捺不住想动的心——在雪场感受风的速度,在冰面体验滑行的快乐,或是在户外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跑步。但比起其他季节,冬季运动藏着更多“看不见的风险”,很多人没做好准备就贸然上场,最后把“锻炼”变成了“受伤”。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热身”这件事。
![]()
冬季热身,为什么比夏天重要?
夏天我们身体代谢快,肌肉、关节“唤醒”快,简单活动几下就能进入状态。但冬天一冷,身体就像“冻住的机器”,不提前“预热”,很容易出问题:
首先,肌肉变“僵”,弹性下降。低温会让肌肉血管收缩,血液流动变慢,肌肉里的“黏滞性”增加——就像冻住的橡皮筋,一拉就容易断。这时直接做跑跳、转弯等动作,肌肉拉伤、抽筋的风险会翻倍。
其次,关节“润滑不足”,磨损加剧。关节活动靠“滑液”润滑,冬天身体凉,滑液分泌变少,关节就像没上油的轴承,硬掰硬动很容易磨损软骨,尤其膝盖、脚踝这些负重关节,受伤后恢复起来更慢。
最后,心血管反应慢,容易出意外。冬天血管本就收缩,突然剧烈运动,心脏要瞬间加大供血,血压骤升,对心血管不好的人来说,可能诱发头晕、心悸,甚至更严重的问题。
所以冬季运动前,热身不是“可选项”,而是“保命保健康的必选项”——它能帮身体慢慢“解冻”,让肌肉热起来、关节活起来、心跳稳起来,把受伤风险降到最低。
冬季正确热身指南:别再只“甩胳膊甩腿”了
很多人热身就随便甩两下胳膊、踢两下腿,1分钟搞定,这在冬天根本不够。正确的冬季热身要分“两步走”,总时长建议10—15分钟,让身体微微出汗才到位。
第一步:动态热身(5—8分钟),先“唤醒”身体
别做静态拉伸(比如站着不动掰腿),先通过低强度的动态动作,让血液流动起来:
高抬腿:原地做,膝盖尽量抬到腰腹位置,每组20次,做2组,激活大腿肌肉;
弓步走:向前迈大步,前腿膝盖不超过脚尖,后腿膝盖接近地面,每组10步,做2组,活动髋关节和膝盖;
手腕脚踝绕环:双手握拳绕手腕,双脚踮脚绕脚踝,各顺时针、逆时针10圈,避免关节僵硬;
开合跳:双脚跳开与肩同宽,双手举过头顶,再跳回并拢,每组15次,做2组,让心率慢慢升起来。
第二步:专项热身(3—5分钟),针对运动“定制”
比如要去滑雪、滑冰,就重点活动用到的部位:
滑雪/滑冰:多做“侧弓步”(左右移动)、“模拟转弯”(身体向左右倾斜,手臂配合摆动),激活腰腹和下肢力量;
户外跑步:多做“后踢腿”(脚跟尽量踢到臀部)、“小步跑”(快速小幅度迈腿),让小腿和膝盖适应跑步节奏;
打雪仗/堆雪人:多做“手臂绕环”“扩胸运动”,避免抬臂时拉伤肩膀。
户外锻炼需注意:这3点不忽视,安全更有保障
除了热身,冬季户外锻炼还有几个“隐形坑”,很多人踩了都没察觉,尤其要注意:
1. 别穿太多太闷,也别穿太少露肉
冬天穿衣容易走极端:要么裹得像粽子,一动就出汗,风一吹反而着凉;要么为了方便,露着脚踝、手腕,低温下容易冻伤。
正确的穿法是“三层穿衣法”:
内层:穿速干衣(别穿纯棉!出汗后贴在身上冷),吸汗快干;
中层:穿抓绒衣或薄羽绒服,保暖又轻便;
外层:穿防风防水外套(比如冲锋衣),挡住冷风和雪水。
另外,一定要戴帽子(头部散热快)、手套,穿高帮袜子护住脚踝,避免裸露部位冻伤。
2. 别突然猛动,也别运动后马上停
很多人冬天运动前没热身,一上来就猛跑、猛跳,身体跟不上节奏;运动完又立马停下来,坐在地上休息,血管突然收缩,容易头晕、抽筋。
运动中要循序渐进:刚开始先慢速活动5分钟,再慢慢加快速度;运动后别马上停,做5分钟“冷身”——比如慢走、深呼吸,再做静态拉伸(这时肌肉热了,拉伸更安全),帮身体慢慢降温。
3. 别只靠运动补水,也别喝冰水
冬天出汗不像夏天那么明显,很多人会忘记喝水,其实运动时身体还是会流失水分,缺水容易导致疲劳、抽筋。
建议运动前1小时喝150—200毫升温水,运动中每20—30分钟喝50—100毫升温水,运动后再喝150毫升左右补充水分。避免喝冰水,低温会刺激肠胃和血管,可能引发腹痛、头晕。
冬天的运动,本该是享受寒冷中出汗的快乐,而不是被受伤打断。记住:做好热身、穿对衣服、循序渐进,才能在冬季安全地“动起来”,既锻炼了身体,又能好好享受冬天的专属乐趣。
来源 | 国家应急广播、新华网
编辑 | 姜玉函
责编 | 李雪
![]()
关注民生周刊视频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