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上海,这座以“海纳百川”为城市精神的国际化都市,街头巷尾总能见到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们穿梭往来。
古北、虹桥等区域的日式商超、日料店鳞次栉比,日文标识在地铁站、医院等场所随处可见。
黄皮肤黑头发的面孔擦肩而过时,很难一眼分辨出是否为同胞。
据统计,上海的常住日本人已超过4.7万,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
他们为何选择扎根上海,若中日局势进一步紧张甚至走向冲突,这些在华日本人又将带来哪些潜在风险?
![]()
规模聚集的扎根之路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城市,GDP总量在国内遥遥领先,在亚洲也仅次于东京,这样的经济实力成为吸引日本人前来的核心磁场。
而与东京相比,上海的生活成本优势十分明显,东京的房价是上海的数倍之多。
对于普通日本家庭而言,在东京购置一套房产的资金,足以在上海拥有更宽敞舒适的居住空间。
![]()
不仅如此,日本的日常生活开销也高得惊人,夏日里一个西瓜售价可达数百元人民币,葡萄、香蕉等水果更是按颗计价。
而在上海,丰富的物资供应让基本生活成本维持在合理水平,大大减轻了生活压力。
除了经济成本的吸引力,上海的生活环境与发展机会也让日本人青睐有加。
东京的生活节奏快到极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让不少日本人在等红灯时都能累到路边小憩。
![]()
而上海的生活节奏虽同样紧凑,却多了一份从容与舒适。
更重要的是,中国远离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也没有核泄漏的潜在风险,被许多日本人视为“安全避风港”。
加之中国丰富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以及稳定向好的经济发展态势,让不少对日本未来走向抱有担忧的日本人选择提前扎根上海。
![]()
日企在上海的深度布局,为日本人的扎根提供了坚实支撑。
长宁区作为日企聚集地,6900多家外资企业中近四分之一是日企,外资总部里日资占比接近一半。
这些日企为日本侨民提供了大量稳定的就业岗位,从跨国企业高管到技术人员,不同层次的人才都能找到适配的职业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的日本人逐渐形成了集中聚集的居住格局。
![]()
古北、虹桥、金桥等高端社区成为他们的首选,古北地区更是成为日本文化的微缩景观。
日式商超里纳豆、味增酱油等日本食材一应俱全,部分商店甚至专营进口商品,标签以日文为主。
日式餐饮店密集分布,拉面、寿司等菜品由日本人经营,坚守着所谓的“本土味道”。
而日本人在上海的大规模聚集,不可避免地触碰了中国人民心中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
![]()
历史伤痕与现实警惕
近代以来,日本曾以“人员失踪”为借口发动战争,上海也曾遭受日本的侵略与占领。
南京大屠杀等惨案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数千万同胞在战争中失去生命,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这段历史并非尘封的往事,而是深深烙印在民族记忆中的伤痕,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这些记忆变得尤为鲜活。
这种历史记忆让部分中国民众对日本文化元素的过度渗透保持着高度敏感。
![]()
2025年顾村公园樱花节上,数万参与者中半数是日本人,另一半则有不少中国游客身着和服参与,相关视频传到网上后引发了轩然大波。
评论区里,“历史记忆何在”“忘记历史就是背叛”的声音不绝于耳,并非人们过于敏感,而是那段伤痛的历史从未真正愈合。
这种敏感并非针对普通日本民众,而是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和平的珍视,害怕历史的悲剧重演。
![]()
近代史上,日本曾以“文化交流”“实地调查”为幌子,派大量人员来华搜集政治、经济、军事情报。
那些看似客观的拍摄和记录,实际上都是在为后续的侵略扩张铺路。
如今,在上海的日本人中不乏各个行业的精英,他们掌握着部分行业的核心信息,熟悉城市交通、公共服务布局等关键资源。
![]()
虽然不能将所有在华日本人都与间谍行为挂钩,但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这种信息优势确实存在被利用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中日两国在对待外来者的态度上存在明显差异。
上海对日本侨民展现出了极大的包容,提供了开放的居住与工作环境,部分区域的公共服务甚至专门适配日本侨民的需求。
![]()
但在日本,常住的80万中国人却面临着不同的境遇。
Pew研究中心2024年的调查显示,日本人对华负面观感逾80%,媒体报道“中国潮”时羡慕与不满并存。
街头偶现反华标语,中日关系紧张时,在日中国人还可能面临歧视与排斥。
![]()
平衡包容的考验
近年来,中日局势呈现出紧张态势,让在华日本人的存在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2025年11月,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表示,台海事态可能构成日本“存亡危机”。
这一涉台言论引发中方强烈回应,中国外交部随即发布赴日旅行警告,三大航空公司允许免费退改签日本航线,导致中日互访热度降温。
![]()
这种政治层面的摩擦,不可避免地会传导到民间,影响中日民众之间的相处氛围。
若中日局势进一步恶化甚至爆发冲突,在华日本人将面临多重潜在风险。
从国家安全角度来看,那些聚集形成的“纯日籍社区”,由于其封闭性和排他性,可能成为管控难点。
部分掌握核心行业信息、熟悉城市布局的日本侨民,其掌握的信息可能成为局势恶化时的“突破口”,对城市安全和国家利益构成威胁。
![]()
历史上,类似的“第五纵队”风险已有前车之鉴,不得不防。
对日本侨民自身而言,局势紧张也将严重影响其在上海的生活。
一旦出现对立情绪,他们可能会面临社会排斥、生活不便等问题,多年建立的生活根基可能瞬间动摇。
虽然大多数在华日本人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与发展机会,并无恶意,但在民族情绪激化的背景下,个体的善意往往难以抵挡整体局势的影响,无辜者也可能被卷入纷争。
![]()
这种潜在风险也给上海的城市治理带来了巨大考验,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需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全球人才与资源,推动经济文化交流。
而作为中国的城市,上海又必须坚守国家安全底线,维护市民的情感与利益。
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既不因噎废食关闭开放的大门,也不因无底线包容埋下安全隐患,成为上海必须面对的课题。
![]()
结语
上海的未来方向,必然是“包容有边界,开放有底线”,全球化时代,没有绝对的孤立,也没有无原则的包容。
唯有坚守底线、保持理性,在开放中守护主权,在包容中防范风险,才能让这座城市既充满国际化活力。
而在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守民族立场与国家安全,实现可持续的和谐发展,这是对历史最好的铭记,也是对和平最好的守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