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东北,那片黑土地,可不是咱们现在安安稳稳的日子。
想当年,共和国那道曙光还没照过来前,这地方,那叫一个乱!
老百姓嘴里的“胡子”,跟关里那些偷鸡摸狗的绿林好汉,压根儿不是一个路数。
人多,势力大,横行霸道,是那个年月里一道又一道,让人心里发毛的风景。
而在这片土地上,有个响亮当当的名字,张作霖。
这人,后头可是成了“东北王”,可他早年的路子,那是实打实地踩在“绿林”的脚底下,一步步趟出来的。
这事儿,说起来,就像一出老戏,得把那年月、那地方,那个人,一块儿摆在眼前,才能看明白。
一、 乱世东北,咋就成了“胡子”的温床?
民国刚开张那会儿,东北可不是个太平地方。
俄国那边的内战打完了,一股子兵火没熄下去,就往这边涌。
再加上日本跟俄国,这两位在外头虎视眈眈的,在这片土地上就跟下棋似的,你来我往,搅和得那叫一个热闹。
这人一多,有背景的,没背景的,什么人都有,鱼龙混杂,机会跟危险,也跟着满天飞。
当时北洋那帮军阀,势力也往这头伸。
![]()
有些个能耐的,就是瞅准了跟俄国人打交道,才捞着了第一桶金。
再说张作霖,这后来能称王的人物,他的起家史,简直就是这乱世的缩影。
他,根子就在绿林里,骨子里一股子不怕死的冲劲儿。
那时候,谁说话算数?
就看谁拳头硬,谁脑子灵。
张作霖这人,就是胆子大,脑子活,一步步在里头盘踞下来。
早先跟俄国人打交道,后来又跟日本人周旋,两边儿的矛盾,两边儿的利益,他拿捏得死死的,一点点把自己的地盘儿给攥大,最后,愣是在东北,弄出了一个庞大的军事政治家当。
不过,这东北的“胡子”,也不是铁板一块,都一样。
除了张作霖这种,从草莽里杀出来,还借着外头势力往上爬的,还有一拨,是从山东那边过来的,叫“响马”。
这帮人,组织更严密,规矩也多,有名的角色不少。
就好比后来,咱们听戏听故事,里头有座山雕,还有打进土匪窝子,最后把敌人拿下的杨子荣,他们都跟这拨人沾边。
杨子荣为啥能钻进去,还能把座山雕那窝子给端了?
就因为他门儿清,知道响马里头那些“黑话”,知道他们那一套办事儿的道道儿。
![]()
这套只有他们自己人懂的说法和路数,就是他们跟外头隔着的那道墙。
当然了,还有那种零零散散的小股势力。
有的就是地方上的泼皮无赖,仗着人多欺负老实人;有的就是活不下去了的穷苦百姓,饿着肚子,没办法,只好拉杆子,成了时代的受气包。
听说,就光那会儿,现在叫承德那一带,就一度聚集了几万人马的土匪,你想想,这事儿闹的。
二、 “六大件”:东北“胡子”凭啥横着走?
你说,为啥这些在茫茫大地上的“胡子”们,能那么嚣张,祸害一方?
说到底,当然是那年月,国家乱了,官府管不着,外头势力也掺和进来,乱成一锅粥。
可要是单说物质上,他们能这么横,有几样“硬家伙”,是少不了的。
这些东西,不光是他们欺负人、跟官兵打架的武器,更是他们在那种艰苦的日子里,能活下去的命根子。
说到“胡子”的家伙什儿,枪肯定排头位。
那时候,最抢手、恨不得人手一把的,就是德国造的毛瑟盒子炮,学名叫M1896手枪。
这枪,本是打仗用的,比一般的袖珍手枪,枪管长,子弹多,是为了战场上打得更凶猛。
![]()
它在德国刚出来的时候,日子过得可不咋样,都赶不上后来那个叫鲁格的手枪。
可一到中国,特别是那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年月,这玩意儿,就成了抢手货。
火力足,打得准,还容易上手,无论是军阀、警察,还是土匪,都爱死它了。
这枪为啥在中国这么受欢迎?
跟当时国际上那套武器出口的规矩也有关系。
有些国家,出于各种原因,不让往中国卖枪,这让国内武器来路就窄了。
而这盒子炮,因为它个头相对小点,叫“短枪”,在一些进口的检查条例里,可能就钻了空子,就这么大量进来了。
土匪们特稀罕这种“匣子枪”,有把盒子炮,那就是身份,就是实力,那是面子。
为了用好它,配上的东西也跟着来。
软皮枪套,轻便,但保护性差。
但说起最有名的,就是那硬枪套。
这枪套,木头做的,外头裹着牛皮,防水还耐用。
打起仗来,这枪套能跟枪柄拼一块儿,咔嚓一下,短枪就变成了一把能挎在肩上打的“卡宾枪”,射程远了,威力也大了。
![]()
这等于给它安了个“托儿”,实用性一下子就上去了。
子弹也不能少。
为了打个痛快,土匪们会专门弄些牛皮做的弹药盒,里面装好几个弹匣。
后来,大家觉得一次打的子弹不够,弹药盒也跟着改进,有的能装200发子弹,叫“九龙带”,保证了火力的持续性。
除了枪,冷兵器在“胡子”那里,也占着重要位置。
你想想,东北那地方,草原、森林,一眼望不到边,很多“胡子”都是骑马作战。
而在马背上挥舞的家伙,最厉害的就是那沉甸甸的大砍刀。
这刀,刀身宽,刀刃厚,骑兵冲锋的时候,那威力,简直能把人劈两半。
对付那些拿着步枪但没啥训练的普通人,或者对付别的土匪,都能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再说,这种刀,做起来不费事,铁匠都能打,成本也不高,坏了、钝了,也好补,保证了队伍不缺家伙。
东北的冬天,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冷得能把人冻透。
![]()
对于常年在野外晃悠的“胡子”来说,一件保暖的皮大衣,那就是救命的东西,保证他们能正常干活、打仗。
他们穿的皮大衣,材质五花八门。
有当地常见的鹿皮、熊皮,还有更值钱的狼皮、貂皮。
这些厚实的毛皮,不仅挡风,还能挡点小石子。
在那个年月,这些好东西,普通老百姓想都不敢想,那是“胡子”的身份,是他们的实力象征。
北方的冷,手冻了,活动不灵,这可耽误事儿。
所以,“胡子”们普遍戴一种叫“手罩子”或者“手闷子”的特殊手套。
这手套,最大的特点是没分手指,把五个指头一块儿塞进一个套里,就像把手“闷”在里面一样。
这么一来,手指头没那么灵活,但保暖效果那是没得说。
它们通常是棉花或者动物毛皮做的,外面常常拴根绳子。
不戴的时候,可以挂脖子上,方便,也不容易丢。
这戴法,后来连东北的小孩儿都跟着学,成了一种风俗。
![]()
脚也得保暖,不然在冰天雪地里,寸步难行。
靰鞡鞋,就是特别适合东北气候的一种鞋。
这鞋,主要用皮毛,加上大量的靰鞡草。
靰鞡草软乎乎的,吸水性好,往鞋里塞满了,就能把脚捂得严严实实的。
为了让鞋底不磨坏,有些“胡子”还特意钉上铁掌。
不过,靰鞡草吸了汗,容易潮,甚至发霉。
所以,他们晚上一般都会把鞋里的草掏出来,拿到火炉边烘干,第二天再穿。
穿靰鞡鞋,得配上绑腿。
这对于骑马的“胡子”来说,反倒方便,绑腿能把裤腿扎紧,骑马的时候也更稳当。
第六硬家伙:狗皮帽子——头上的“脸面”
在东北那嘎达,保住脑袋不受冻,也是保命的关键。
而在所有保暖的帽子里,狗皮帽子,绝对是东北“胡子”最能代表性的标志之一。
![]()
这帽子,用狗皮做的,毛又密又顺,保暖效果一流。
帽子的设计,一般都有个护耳。
天不太冷的时候,可以把护耳折起来,用绳子绑在帽顶;一刮大风,就把护耳放下来,严严实实地护住耳朵和脸颊,不被冻伤。
这狗皮帽子,不光是顶上保暖,更是个标志。
它代表了东北这地方,也代表了在这儿活着的人,那种硬朗劲儿。
后来,解放战争的时候,四野的部队往南打,战士们穿着统一的军装,头顶着狗皮帽子,给国民党那边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了能打硬仗的队伍的代名词,把敌人吓得够呛。
你看,这东北“胡子”的“六大件”,可不光是几个家伙的名单,它背后,藏着那会儿东北那地方的地理、社会,还有他们那套活着的道理。
枪口冒出的火,砍刀上的血,皮毛带来的暖,这些东西,都成了他们在乱世里挣扎,甚至称王称霸的物质基础。
张作霖,就是从这片土地上,最让人记住的那个。
他这一辈子,都在跟外面的势力打交道,算计着人家的矛盾,最后才有了他自己的“王业”。
他的本事,加上那股子时代的洪流,把人推上了高位。
至于那些后来被历史的车轮碾过去的“胡子”们,有的像座山雕那样,死扛到底;有的,就像杨子荣,主动进了新的规矩,甚至成了清扫旧秩序的一份子。
![]()
东北“胡子”这段历史,是中国近代这本大书里,特别复杂,也特别值得琢磨的一页。
它让你看到,在旧中国,国家贫弱,战事不断的时候,社会的失序,是怎么催生出这股子暴力。
而在这股子暴力里,一个人,靠着聪明,靠着胆子,甚至靠着狠辣,想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某种程度上,也把这个时代给推着往前走。
这帮“胡子”的故事,就像那寒江上的雪,随着时间流逝,慢慢化了,可它们留下的痕迹,却永远刻在了那片热土的记忆深处。
(参考文献:请参照文章原作者提供的真实史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