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裹着长款羽绒服站在零下二十度的四平街头,牙齿冻得直打颤,这时候要是有人跟你说,有一群人在零下五十度的极寒里住冰块砌的房子,你八成会觉得这人疯了。冰做的屋子,那不是等于钻进冰箱冷冻层睡觉吗?
可因纽特人偏就这么活了几百年,不光没冻成冰棍,还在冰屋里烧海豹油灯取暖、生吃鱼肉、煮肉汤。这冰屋子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
其实冰屋压根不是你想的那个大冰疙瘩。因纽特人管它叫“伊格鲁”,这词的本意就是“房子”。盖冰屋的门道,可比咱搭积木复杂多了。人家得专门挑被风吹得瓷实的老雪,用长刀切成一块块冰砖,像砌墙似的螺旋往上垒。
最神的是整个屋子不用一根柱子支撑,最后收顶的时候,从里头塞上最后一块冰砖,严丝合缝像个倒扣的碗。冰砖之间没抹水泥,风不就灌进来了?
人家有绝招!每块冰砖的边角都削得略带倾斜,砌的时候手一压,接缝处的冰微微融化,转眼又冻成整块,比胶水粘得还牢靠。
![]()
光靠冰砖密封还不够,关键秘诀在于冰屋是个“小口葫芦肚”的设计,门洞永远开得低低的,进去得爬着走,里头地面却比外面高出一截。
这么一弄,冷空气沉,都堵在门口那片低洼处,热空气轻,全飘在屋顶下边。在地上活动睡觉的区域,正好卡在中间最暖和的那层。这就好比给屋子天然分了个层,冷热各待各的,谁也不打架。
![]()
再说说冰这东西的脾气。它看着透亮,其实是个实心疙瘩,导热特别慢。你把手贴在零下十度的铁上,瞬间就能粘住,可贴在同样温度的冰上,反倒觉得没那么扎手。
冰屋的墙一般厚半米以上,外面刮着零下五十度的白毛风,热量想钻出去难如登天。更绝的是,冰墙会吸收人体散发的热气、油灯的热量,表面慢慢融出一层薄薄的水膜。
![]()
这层水膜把冰墙表面的坑坑洼洼填平了,变成一面光滑的镜子,能把辐射热反射回人身上。等于你身边裹了个自带反射保温层的大暖壶。
光有房子还不够,里头的生活细节才是保命关键,因纽特人进门头一件事就是挂上厚厚的兽皮门帘,有些老把式还会在门洞外边修条弯弯的雪道,彻底堵死穿堂风。
![]()
地上铺好几层海豹皮或驯鹿皮,毛茸茸的隔凉效果一流。一家人挤在里头,点起海豹油做的小灯,火苗噗噗地跳,屋里温度能蹭蹭爬到零上十几度。
这时候你脱了厚重的外套,只穿单薄的皮袄都不觉得冷。要是屋里有哈气结霜挂在顶棚上,反倒是个好兆头,说明热气没跑掉,都憋在屋里头。
![]()
当然这种暖和是动态的,白天人们出去打猎,冰屋没人气儿,温度会掉到零度左右。但厚厚的冰墙像个巨大的冰块电池,把之前积蓄的热量慢慢释放出来,确保屋子不会一下子变成冰窖。
等晚上人回来,生火做饭、呼吸散热,温度又能升上去。这种昼夜温差变化,其实比一直烧着暖气的钢筋水泥房更符合人体节律。
![]()
你可能好奇,睡在冰床上不冻后背吗?因纽特人早琢磨透了。他们用晒干的苔藓垫底,再铺上熊皮,最上面盖着翻毛的驯鹿皮睡袋。
苔藓蓬松得像海绵,里面藏着无数小空气泡,空气是顶好的隔热材料。再加上冰屋本身的结构保温,哪怕屋外狂风卷着雪片砸在墙上,屋里头也能听见呼噜声。
这些生存智慧不是一天练成的。因纽特祖先最早也住兽皮帐篷,后来才在漫长的极寒冬天里摸索出冰屋的造法。他们发现雪和冰不仅是障碍,更是大自然的馈赠。
![]()
每个部落都有砌冰屋的高手,怎么选雪地、怎么切冰砖、怎么收顶,全是口传心授的学问。现在有些极地探险家用的应急冰屋,还是跟因纽特老人学的呢。
因纽特人世代生活在极地,身体对寒冷有了特殊的耐受力。他们的基础代谢率比温带居民高出一截,就像台不停运转的小锅炉。
![]()
饮食也以高蛋白高脂肪的海豹肉、鲸鱼肉为主,这些食物消化时能产生大量热量。冰屋保暖是门综合学问,既是物理学的胜利,也是人类适应环境的奇迹。
如今因纽特年轻人不少住进了现代房屋,但冰屋依然是重要的文化符号和应急庇护所。每年还有老人教孩子砌冰屋的手艺,生怕这门本事失传了,聊到这吧,下次接着聊。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