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诺奖得主根策尔前脚刚称中国航天“单干走不远”,后脚却与中国团队深度合作。
这种反差打脸西方对中国的惯性思维!
从“银河号”被断GPS到北斗组网,中国航天的“单干”之路。
恰恰走成了西方最不愿看到的样子。
![]()
根策尔
奖学者的“双面态度”
根策尔的言论反转,藏着西方对中国科研的复杂心态。
11月中旬《亚洲时报》的专访里,他对着话筒语气笃定:“太空项目成本极高,仅凭一个国家难以持久,中国需要美欧的合作机制和经验。”
话里话外,都透着“欧美主导才是正道”的傲慢,完全没提中国曾被西方封锁的往事。
可在香港论坛的圆桌讨论上,当被问到最满意的国际合作项目时,他却主动提起和北大科维理天文研究所的合作。
他甚至笑着补充,团队里有两位中国博士生主导的观测数据处理,精度比之前提升了20%,“他们是真正的后起之秀”。
![]()
查尔斯·博尔登
这种反差不是个例。
去年欧洲空间局局长约瑟夫·阿施巴赫还在抱怨“中国航天不透明”,转头就派团队来北京洽谈天宫空间站实验合作。
美国NASA前局长查尔斯·博尔登曾批评中国“航天技术封闭”,却在退休后频繁参加中美航天论坛,直言“想看看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
更值得玩味的是,根策尔们的质疑总绕不开“长期耐力”。
可他们避而不谈的是,中国航天的“单干”从来不是自愿选择,而是被西方逼出来的无奈之举。
![]()
![]()
被激发出的技术
1993年“银河号”商船在公海被美国掐断GPS信号,整整搁浅三周的屈辱,才让中国下定决心搞自主导航。
1998年国际空间站立项时,美国一句“政治不信任”就把中国关在门外,连旁听的资格都没给。
2003年中国申请加入欧洲伽利略计划,投入2.3亿欧元后,却被排挤在核心技术团队之外,关键代码都接触不到。
而根策尔担心的“单干走不远”,在中国航天身上成了“越走越稳”的现实。
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北斗系统,从1994年立项到2020年全球组网,26年间不管是技术瓶颈还是资金压力,项目从未中断。
![]()
如今64颗卫星在轨运行,每天处理超过1万亿次定位请求,精度比欧洲伽利略系统高出50%,连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都主动提出兼容对接。
天宫空间站的建设更能体现中国的“长期主义”。
2008年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完成出舱行走时,西方媒体还在嘲笑“技术落后”。
可中国就凭着“十年磨一剑”的韧劲,2022年核心舱建成,2024年完成全面组网。
![]()
反观国际空间站,1998年建成至今故障不断,美国NASA多次宣布“延长退役时间”,实则是没有替代方案的无奈之举。
更让西方坐不住的是,中国的自主突破早已跳出航天领域,形成了“太空-极地-深海”的多维布局。
10月“探索三号”科考船完成北冰洋任务,让中国成为全球唯一能在北极密集冰区连续载人深潜的国家。
“蛟龙号”在北极完成10次载人下潜,采集的冰下生物样本,连俄罗斯科学家都主动上门求合作。
而欧洲呢?
![]()
计划了五年的北极科考站还没破土,中国已经在北极建成3个常年科考站,3艘新破冰船轮流值守。
商业航天的崛起更打破了西方的刻板印象。
民营公司蓝箭航天测试的可重复使用火箭,回收成功率达到90%,成本比美国SpaceX低30%;
“千帆星座”低轨系统已有90颗卫星在轨,对标星链的同时,还能为极地科考提供实时通信。
西方的“怕”,不是怕中国强,是怕自己失势。
![]()
焦虑解码
国际空间站2030年退役已成定局,美国的“月球门户”计划还停留在图纸上,欧洲连载人飞船都没造出来。
到时候全球科学家想做太空实验,只能求助天宫空间站,这意味着西方主导太空科研近30年的时代要结束了。
北极的稀土和油气储量,对欧洲摆脱能源依赖至关重要,可欧洲的开发进度比中国慢了整整八年。
中国的“自主”不是排外,西方的“合作”要先平等。
![]()
中国从来没拒绝过合作,只是不接受“不平等合作”。
嫦娥探月采集的月球土壤数据,向全球137个国家免费开放。
天宫空间站已经接收了17个国家的实验项目,瑞士的“伽马暴偏振探测”实验还成了重点项目。
就连非洲的尼日利亚卫星,都是中国帮忙发射和调试的。
中国的自主,起点从来不是野心,而是生存。
西方要想和中国合作,首先得放下“主导者”的傲慢。
![]()
当年国际空间站的规则是美国定的,关键技术对欧洲都保密。
现在天宫的合作规则由中国制定,强调“平等参与、成果共享”,这让习惯了主导的西方不适应。
可事实证明,中国的模式更有效。
从北斗组网到天宫运行,从北极深潜到商业航天崛起,中国用26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半个世纪的路。
这不是靠“短期冲刺”,而是靠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的坚守。
北斗总设计师杨长风干了30年,天宫的团队里有父子两代人接力。
![]()
西方真正该明白的是,合作的前提是平等,而平等的基础是实力。
当年中国想加入国际空间站被拒,因为没技术。
现在西方想和中国合作,因为中国有了技术主动权。
中国不是“不准单干”,而是有能力单干。
西方不是“想合作”,而是需要和中国合作。
未来的太空竞争,不是谁排挤谁,而是谁能制定更开放的规则。
![]()
结语
中国已经用行动证明,掌握核心技术才有话语权,而这份主动权,中国靠自己挣来了。
西方要是真的想合作,就该放下傲慢,像根策尔的团队那样,用实力换合作。
而不是用“单干走不远”的质疑逼中国让步。
毕竟在航天领域,从来都是技术说话,不是口号说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