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色刚落,63岁的张大爷家里一片忙碌。他又一次在媳妇劝说下,围着家中餐桌复盘了当天的饮食。
张大爷近几年一直坚持“素食为主”,认为只要不吃肉,身体肯定能慢慢好转。午饭的白米粥、晚餐的大碗凉皮配豆制品,成了他的标配。
“我血糖高,不能多吃油腻的,素食安全!”张大爷反复这样说。
![]()
家里人哪知,他的血糖早就悄悄超标。直到有一天,张大爷突然出现意识模糊、高渴无力,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可惜还是没能挽回生命。
医生在面对家属的疑问时,反复叮嘱:“素食不等于安全,糖友有些素食反而极易推高血糖,很多人都忽视了!”家属难以置信:“可他已经戒了所有‘甜食’!”
医生摇头:“有些‘素食’其实比你想象中还‘升糖’。尤其这三种,别再随意碰了。”
很多糖尿病患者一心只防甜,误把素食等同于“安全区”,却不知有些常见素食其实是“血糖杀手”。
![]()
本文将带你看清背后真相,并告诉你如何吃对素食,远离血糖危机。
首先需要打破一个常见认知:不是所有素食都适合糖尿病人,部分素食的“升糖指数(GI)”甚至远超部分动物性蛋白或粗粮。
中国疾控中心一项跟踪1.8万名中老年人的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每天摄入高GI素食的人,血糖异常风险高出常规饮食组21.6%。
在很多糖友心中的“安全选项”,其实隐藏着不易觉察的危险。白米饭、白馒头、白粥等精制谷物素食,GI值往往达到80-89,一餐血糖波动可高达3.4-5.1mmol/L。
![]()
类似凉皮、米粉、粉丝等淀粉制品,有的血糖反应更快、更剧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23年修订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糖尿病患者不应以“素食”为唯一标准,而应识别每一种食物对血糖的真实影响。
长年如此进食“高升糖素食”,会让胰岛负担徒增,血糖波动加大,最后引发心脑血管意外、急性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张大爷的遗憾,其实正是不分素食种类、盲目吃素的结果。
如果糖友长期不加选择地进食高GI素食,短短3-6个月后,身体多半会出现以下三大不良转变:
血糖急剧波动,慢性损害加快。血糖仪数据显示,单餐摄入高GI素食后,2小时血糖峰值可较低GI饮食高出2.3-3.0mmol/L。长期反复冲击,容易诱发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甚至加速血管硬化。
![]()
胰岛素抵抗明显加重。哈佛医学院临床研究指出,每日摄入高升糖素食人群,6个月后胰岛素抵抗率上升15.8%。胰岛分泌负担撑不住,血糖控制难度大幅增加。
脂肪肝、心血管风险同步升高。既往有基础代谢障碍的糖友,常因不加甄别地吃素食,导致脂肪肝检出率提高13.7%,心血管意外发生率提升9.4%。
高胰岛素环境下,不只是血糖异常,整个心脑系统都受威胁。
医生提醒:以下三类素食,应警惕摄入频率和方式,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千万要少吃、巧做。
高精细淀粉制品(如米粉、凉皮、面条)。
这类食物消化极快,血糖反应高度激烈。一碗330克米粉的血糖升高幅度超过同量红烧肉主餐40%-65%。
油炸淀粉小食(如油条、炸糕、炸藕盒)。
看似无肉无鱼,但高油、高碳水组合让血糖波动更剧烈且持久,还增加患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的风险。
![]()
高糖豆制品与“素食甜品”。
比如糖豆腐脑、红豆糕类甜食,虽为素食,实际内含精制糖和大量淀粉,摄入后极易造成餐后血糖“飞升”。
面对琳琅满目的素食,糖尿病群体应该怎样选择和搭配?权威机构总结出三条切实可行的方法。
优先选择低GI杂粮、蔬菜,少精制主食。多以燕麦、杂粮饭、绿叶蔬菜为主,升糖慢、不易引发血糖波动,且富膳食纤维,有助肠道健康。
![]()
合理配餐,控制总碳水摄入量。以“两主一辅”(两份主食一份高蛋白辅食)为标准,主食总量约一小碗即可,多配豆腐、瘦禽、小鱼等低脂蛋白类,餐后血糖更稳定。
烹饪少油、避免炸制和额外加糖。蒸煮炖为主,不加糖、不油炸。所有“素食甜品”、“炸素小食”,一周最好控制在1次以内,餐后安排监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