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的俗语,像层薄雾罩住了蜀汉人才的真实面貌。世人皆知关张赵马黄的威名,却鲜少细究:为何两位能与顶级名将抗衡的猛将,始终未得刘备真正放权?
![]()
一人是常山赵子龙,穰山之战独战许褚三将全身而退;一人是西凉锦马超,潼关之下杀得曹操割须弃袍。他们的武力值足以搅动战局,却成了刘备集团里 “特殊的存在”。
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乱世中最现实的用人抉择。刘备的 “不敢重用”,藏着比战场厮杀更复杂的生存逻辑。
一、赵云:吊打许褚的 “贴身磐石”
公元 191 年,公孙瓒麾下的赵云初遇刘备,两人一见倾心。彼时刘备寄人篱下,赵云已在磐河之战中崭露头角,凭枪法击退文丑救下公孙瓒。这样的猛将,却在追随刘备近三十年后,至死仍是翊军将军。
赵云的武力,在正史与演义中都有硬核支撑。《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记载,汉水之战时,他 “偃旗息鼓,大开营门”,单骑立于营前。曹操亲率大军逼近,见其镇定自若,竟疑有伏兵而退。
这并非孤例。穰山之战更能体现他的实力。当时刘备被曹操大军围困,张飞、关羽分头被牵制,身边仅剩赵云护卫。许褚率先追来,与赵云交手三十回合难分胜负。
随后于禁、李典率军赶到,三人合力围攻赵云。要知道,许褚曾与吕布硬拼二十回合不败,是曹营武力天花板;于禁、李典也是久经沙场的宿将。可赵云硬是在三人夹击下杀开血路,护送刘备突围。
天明时分,赵云又折返战场,枪挑袁绍麾下名将高览,三十回合击败张郃。一夜激战连克四将,这样的耐力与爆发力,整个三国都极为罕见。难怪曹操见了感叹:“真虎将也!”
论战绩,赵云绝不输五虎将任何一人。长坂坡之战,他于万军之中救出刘禅与甘夫人,怀抱婴儿仍能斩杀曹营五十余将;截江救阿斗时,他单船追截孙权船队,硬生生从孙尚香手中夺回幼主。
汉中之战,黄忠被曹军围困,又是赵云率数十骑冲入重围。他 “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不仅救下黄忠,还烧毁曹军粮草,直接扭转战局。刘备事后赞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可论职位,赵云却被远远甩在后面。公元 219 年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这四人是东汉正统的 “四方将军”,相当于军区司令。
唯独赵云,只得了个 “翊军将军”。这是刘备自创的杂号将军,虽掌管禁军,却无镇守一方的实权。有人说这是 “保镖职位”,可细究起来,这份 “不重用” 藏着刘备的深意。
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多次遭遇刺杀与兵变。公元 196 年,他在徐州被吕布偷袭,妻儿被俘;200 年衣带诏事发,曹操亲征徐州,他再次抛妻弃子逃亡。这些经历让他深知,身家性命是争霸的根基。
而赵云,是唯一能让他绝对放心的人。《云别传》记载,赵云不仅武力超群,更 “慎虑谨行,不争功名”。这样的人掌管禁军,既能保护家属安全,又不会像许褚那般冲动惹祸。
更关键的是,赵云有 “仁政执念”。平定益州后,他劝谏刘备 “归还百姓田宅”,反对大肆封赏诸将。这与刘备 “以民为本” 的口号契合,但也让刘备意识到,赵云不适合卷入复杂的派系斗争。
当时蜀汉内部派系林立:关羽、张飞代表的 “涿郡元勋派”,诸葛亮领衔的 “荆州派”,法正为首的 “东州派”,还有益州本土士族。赵云无党无派,恰好能成为制衡各方的 “中立力量”。
![]()
刘备称帝后,准备伐吴为关羽报仇,满朝文武唯有赵云直言反对:“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 这份刚直,让刘备更加确定,赵云是守护后方的最佳人选。若将他外放镇守荆州,朝中再无敢说真话的人。
后世对赵云的境遇争议不断。陈寿在《三国志》中将他与关张马黄同列一传,评价其 “强挚壮猛,作爪牙”;裴松之却在注中感慨:“云之功烈,当与关张并驱争先。”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看得更透彻:“赵云之勇,不下关张,而处之以慎,殿之以忠,故先主终托之腹心,而非以一隅寄也。” 这不是不重用,而是把最关键的 “命脉” 交在了他手上。
二、马超:碾压关羽的 “西凉孤狼”
公元 214 年,成都城下出现了一个让刘璋心惊胆战的身影。身着白袍银甲的马超勒马城下,一声怒喝,吓得刘璋当即开城投降。这位曾杀得曹操 “割须弃袍” 的猛将,终究还是投奔了刘备。
马超的武力,连关羽都颇为忌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马超归降后,关羽特意写信给诸葛亮,问 “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回信:“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这番话看似夸关羽,实则暗藏玄机。诸葛亮深知关羽好胜,特意抬高他,但也承认马超 “雄烈过人”。能让心高气傲的关羽主动探问,足见马超的实力在当时的威慑力。
潼关之战是马超的巅峰之作。公元 211 年,他联合韩遂起兵反曹,率十万西凉铁骑在渭水与曹操对峙。曹操渡河时,被马超率万骑突袭,若非许褚拼死护驾,几乎丧命。
《山阳公载记》详细记载了这场激战:“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宜去,乃扶太祖上船。” 曹操事后心有余悸:“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这样的猛将,却有致命的性格缺陷。为了起兵反曹,他不顾留在许都的父亲马腾及三族家人安危,最终导致全家被曹操斩杀。《三国志・马超传》记载,马超后来投靠张鲁,张鲁欲以女妻之,部下劝阻:“有人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
这番话戳中了马超的痛处,也成了刘备不敢重用他的根源。刘备最看重 “忠诚” 与 “情义”,关羽、张飞自不必说,即便是降将魏延,也因 “谨守臣节” 被提拔为汉中太守。
马超投奔刘备时,自带部分西凉兵马,这既是他的资本,也是隐患。刘备称帝后,封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看似位高权重,实则无一兵一卒的实权。凉州远在曹魏手中,所谓 “州牧” 不过是虚衔。
汉中之战时,刘备让马超与张飞搭档进攻武都。但实际上,军中指挥权全在张飞手中,马超只是 “虚张声势”。《三国志・张飞传》记载,此战 “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通篇未提马超的作用。
更耐人寻味的是夷陵之战。公元 221 年,刘备倾全国之力伐吴,却未让马超参战。此时马超年仅四十,正值壮年,却被留在成都 “养病”。显然,刘备始终对他心存戒备。
马超在蜀汉的日子过得极为压抑。《三国志・彭羕传》记载,彭羕因被贬不满,私下对马超说:“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 马超听后 “大惊,默然不答”,随后立刻向刘备告发。
![]()
这件事足以说明马超的处境。他连私下抱怨都不敢,生怕被安上 “谋反” 的罪名。长期的抑郁与恐惧,拖垮了这位猛将的身体。公元 222 年,马超病逝,年仅四十七岁。
临终前,他给刘备上书:“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 字字泣血,道尽了西凉锦马超的悲凉。
后人对马超的评价两极分化。陈寿批评他 “阻戎负勇,以覆其族”;而王夫之却认为:“超之勇,非仅匹夫之勇也,其才略足以乱天下。” 刘备对他的 “冷藏”,实则是防患于未然。
当时西凉骑兵的战斗力天下闻名,若马超心怀异心,凭借他在西凉的威望,很可能掀起叛乱。刘备称帝后根基未稳,实在承受不起这样的风险。与其说不敢重用,不如说是不能重用。
三、用人棋局:刘备的生存逻辑
赵云与马超的境遇,实则是刘备用人策略的缩影。在乱世争霸中,“重用” 从来不是单纯看能力,而是看 “适配性” 与 “安全性”。
刘备的核心团队,始终以 “涿郡元勋” 为基石。关羽、张飞自公元 184 年起追随他,历经三十余年风雨,既是兄弟,也是合伙人。他们的忠诚经过了时间考验,自然能执掌一方兵权。
对于外来人才,刘备有一套严格的 “考察机制”。诸葛亮虽为 “荆州派” 领袖,但他 “鞠躬尽瘁” 的态度,让刘备逐渐放心,最终托孤于他。魏延虽为降将,但他 “以勇略任”,且无复杂背景,得以镇守汉中。
而赵云和马超,恰好处于 “特殊区间”。赵云能力过硬、忠诚可靠,但他的 “中立性” 和 “刚直”,让他更适合做 “内卫核心” 而非 “封疆大吏”。刘备需要这样一个人守护后方,就像刘邦离不开樊哙。
马超则是 “能力过剩且风险过高”。他的西凉背景、反复过往,都让刘备不得不防。给予高位是为了安抚西凉旧部,剥夺实权是为了杜绝隐患。这种 “明升暗降”,是乱世中常见的权术。
公元 223 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召见的是诸葛亮与李严,而非赵云或马超(此时马超已病逝)。这并非薄待,而是他清楚,赵云的职责在宫中,不在朝堂;而马超,早已被排除在核心决策层之外。
赵云直到公元 229 年去世,仍担任翊军将军。但他的儿子赵统、赵广都得到了重用,赵广甚至战死沙场。这说明刘备及其后人都认可赵云的功绩,只是他的 “岗位” 注定了职权有限。
马超去世四十年后,蜀汉后主刘禅追封他为 “威侯”。这份迟到的荣誉,或许是对这位悲情猛将的一种补偿。而他的从弟马岱,始终忠心耿耿,成为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
后世常以 “蜀中无大将” 嘲讽蜀汉人才匮乏,却忽略了刘备的无奈。他白手起家,没有曹操的家族势力,也没有孙权的父兄基业,只能靠精准用人弥补短板。
赵云与马超,就像两把锋利的宝剑。关羽、张飞是握在手中冲锋陷阵的利刃,而赵云是藏在怀中防身的匕首,马超是束之高阁震慑敌人的名剑。并非宝剑不够锋利,而是出鞘的时机未到。
四、历史回响:猛将的另类价值
千百年后,赵云与马超的形象在民间不断演变。《三国演义》将赵云塑造成 “完美武将”,七进七出长坂坡的故事家喻户晓;马超则成了 “悲情英雄”,潼关大战的勇猛与入蜀后的抑郁形成鲜明对比。
但正史中的他们,更能反映乱世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赵云的 “不被重用”,是忠诚者的宿命;马超的 “被冷藏”,是反叛者的代价。而刘备的选择,无关对错,只是生存的必然。
唐代诗人杜甫曾写诗赞赵云:“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意详细记载了赵云劝谏刘备伐吴的事迹,称其 “有古大臣之风”。
对于马超,明末思想家李贽评价:“马超血性过人,勇力绝伦,真一时之杰。然其背父叛君,又非真杰也。” 这种评价,恰好道出了刘备不敢重用他的核心原因。
其实,刘备从未真正 “放弃” 过这两位猛将。赵云始终掌管禁军,是蜀汉最安全的 “后方屏障”;马超虽无实权,却凭借威名震慑着西北边境的羌胡部落。他们的价值,不在疆场厮杀,而在隐性守护。
公元 263 年,蜀汉灭亡。当邓艾兵临成都时,人们才想起赵云当年的劝谏;当姜维试图复国时,才感叹若马超尚在,西凉铁骑或许能成为翻盘的力量。但历史没有如果。
![]()
武侯祠里,赵云与马超的塑像分列两侧,与关张并立。游客们赞叹他们的勇猛,却很少有人想过,他们的境遇藏着刘备最深的用人智慧。
乱世之中,最珍贵的不是能征善战的猛将,而是能知进退、辨轻重的领导者。刘备或许不是完美的君主,但他对赵云、马超的安排,恰好展现了他在 “争霸” 与 “守成” 之间的精准平衡。
赵云吊打许褚,马超碾压关羽,这样的猛将终究未能尽情施展。但他们的存在,让蜀汉在三国乱世中支撑了四十三年。这或许就是刘备 “不敢重用” 背后,最真实的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