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晚,“过程——朱杰合唱作品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举办。音乐会集中呈现作曲家朱杰近年来的原创与改编作品,以丰富的艺术语汇与多元的表演形态,展现了当代合唱、合唱与民乐融合发展和跨媒介创作上的多向探索,是一次传统与现代对话的艺术实践,呈现了作曲家在当代音乐创作领域的活跃实践。
![]()
本场音乐会由多所高校合唱团体参与,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合唱团、中国儿童艺术团合唱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合唱团、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北京青岸爱乐室内合唱团等。音乐会特别邀请著名指挥朱步熹教授以及杨乐乐、温雨川、潘明、苏昕、孙宸宇等青年指挥担纲指挥,体现了高校艺术力量与社会团队在作品实践与合唱生态中的积极协作。
音乐会上半场曲目类型多样,涵盖无伴奏合唱、童声合唱与民乐室内乐。在结构上呈现出由声部纯人声到器乐混合的层次推进。开场作品《萤火虫研究》作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以双女声合唱的形式,通过音高微差、声部反复与音色交叠,营造出清透、空灵的音响空间。童声合唱作品《因为有月亮》与《星期天的雪》由中国儿童艺术团合唱团演唱,旋律线条简洁、明亮,体现了当代童声合唱写作中“语言性”与“歌唱性”相结合的特点。无伴奏混声合唱作品《对她说》与《海岛冰轮》则进一步体现作曲家对多声部结构与声部对话机制的关注。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作曲家将结构掌控、声部关系与情绪表达并置,从而实现现代合唱作品在形式与内容、音响与意象之间的平衡。
![]()
民乐作品《青梅煮酒》由“和雅乐坊”演奏,通过箫、琵琶、大阮、古筝、二胡的组合,在音区、音色与动机分配上形成有序互动。作品以传统题材为线索,将古典意象与现代室内乐语汇并置,呈现作曲家对民族器乐语法再组织的当代思考。
![]()
下半场中,《过程II》在审美上延续了作曲家对情绪内敛性与结构细节的关注,在音乐语言上呈现出更为凝练的表达方式。作品在整体气质上保持了含蓄与克制,通过密集和声的组织与声部间连续的音色过渡,形成具有深度的音响层次;不断变化的调性与和声走向使作品呈现出色彩多变、略带朦胧的听觉意象。其在情绪控制、和声处理与声音结构上的综合运用,为作品的内在张力提供了持续支撑,也展现了作曲家在合唱写作中更具独立性的语言探索。《二泉映月》通过复调织体重构经典主题,使人声在保持情感基调的同时获得新的空间层次。《满江红》则以较大规模的声部推进实现情绪与结构的同步扩展,是对文学主题进行当代声乐化表达的一次尝试。
舞剧《莫比乌斯环之寒山道》为朱杰在舞剧《莫比乌斯环》整体音乐设计中的一部分,文本素材汲取自唐代诗僧寒山的诗作意象,将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气质引入以“莫比乌斯环”为核心隐喻的当代舞台语境之中。与舞剧整体关于“循环、内外、虚实”等主题的思考相呼应,营造出一种沉静而富于思辨意味的声响场景,为整场音乐会加入了来自舞台作品语境的片段式观照。作品在传统诗意与实验音乐语言之间建立连接,展现其在跨界语境中的艺术语言延展。
![]()
音乐会在由朱步熹指挥,全体合唱团演绎的《把爱传递》中收束,歌曲整体的气息十分宽广,旋律层层递进,声入人心。本曲前半段用温暖而色彩丰富的柱状和声,多处不协和音程长时间正面碰撞,营造出空灵的意境;后半部分则通过声部交错流转,将简单一句“把爱传递”反复咏唱,绵延不绝的韵律充分诠释出爱的“传递”,传递爱,爱以流动的形式存在,缓缓流淌,无尽无休,流过之处,万物生长。
![]()
此次多所高校合唱团的联合呈现,不仅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更是对校园美育成果的外化展示,正如音乐会的终章《把爱传递》,它将不同院校、不同团体与不同背景的演唱者汇聚于同一声音中,使合作、共创与共享的价值在舞台上得以具象呈现。这种由青年作曲家、青年指挥、专业合唱团体与高校团队组成的合作模式,构成了当下文化环境中新生代创作者与演出群体的共同成长机制。其所体现的开放性与合作性,有助于推动合唱艺术在创作、演出与教育领域的联动发展,进一步促进舞台艺术美育功能的落地与扩展。
![]()
(来源:中国音乐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