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太空领域又掀起一波热议。来自欧洲的诺贝尔奖得主、天体物理学家莱因哈德·根策尔,居然开口劝我国不要“单打独斗”,还给出一套“太空竞赛拼耐力不是拼速度”的说法。
根策尔不仅劝,还顺手递上了欧洲合作的“橄榄枝”。这番话听起来像是好心“劝学”,其实背后藏着一盘国际大棋。
![]()
全球太空探索的热度可以说是肉眼可见地持续升温。美国重启登月计划,俄罗斯依然在老本上打转,欧盟则是“既想上桌,又怕被边缘”。
而我国经过几十年埋头苦干,硬是从当年“被排除在外”的冷板凳上,自己拼出了属于自己的太空空间。
恰在这紧要关头,根策尔挺身而出,开腔发话。他公开表示,如果我国想要在全球太空探索里扮演重要角色,关键不是跑得多快,而是得有制度建设、得有耐力。
![]()
他还专门提醒,不要想着一个人玩,合作才有未来,尤其要重视欧洲的合作框架。
这番话看似“良言相劝”,但仔细一品,味道可不一般。根策尔把话说得很婉转,但其实很明确:欧洲现在有点喘不上气了,想让我国别拉开差距太大,最好能把欧洲一起带上。
这其实是一种“慢下来,等等我”的呼吁。他说是拼耐力,其实是欧洲有心无力,怕被甩在后头。
说到合作,最该问一句,谁当初不让我国进门的?1998年,国际空间站项目启动,欧美主导,台面上的理由五花八门,安全、技术、信任,反正各种借口,结果是我国被直接排除在外。
![]()
美国更是干脆利落,2011年通过了所谓的《沃尔夫修正案》,连NASA都被明令禁止与我国进行双边太空合作。这些年,欧美有合作就不带我国,需要自己拉项目、攒资源、造火箭、建空间站。可以说,我国科学家吃的苦、受的委屈,外人很难体会。
即便处于类似“关门打狗”般的严苛环境,我国亦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与不懈努力,毅然闯出了一条独立自主、昂首向前的太空发展之路。
天宫空间站、嫦娥探月、祝融号火星车,一项项任务不靠别人,自己扛起来。根策尔现在来教我国怎么搞“耐力赛”,这不是马后炮吗?
![]()
近年来,欧洲航天局与欧盟在太空领域投入不菲,看似风光无限。然而,表象之下,实则面临着资金匮乏、技术掣肘的困境,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美国一边搞“登月复兴”,一边拉拢盟友;欧洲却发现,自己不管是单打独斗,还是内部合作,和美国、我国的体量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我国建起自己的空间站后,欧洲不少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开始琢磨,必须要“抱大腿”才能玩下去。
根策尔的发言,明面上是建议,实际上是希望我国能拉欧洲一把。欧洲太空项目本身预算有限,很多项目一旦没有我国的资金、平台、资源,根本无法推进。
![]()
与其说是合作,不如说是“搭便车”心态更明显。欧洲想要继续在太空领域保有规则制定权、科技主导权、甚至是未来的国际话语权,必须得有我国参与,否则很难维持局面。根策尔这套说辞,既是为欧洲航天“拉投资”,也是为自己未来的“科研蛋糕”找保底。
说到合作,根策尔一口一个“要合作”,可他却不提欧美这些年对我国的态度。国际空间站不带我国玩,NASA不让我国参与项目,欧洲以前也没少设置门槛。
可现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提升,航天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社会慢慢开始转变态度。我国不仅成功搭建起属于自己的空间站,彰显雄厚航天实力,更以开放包容之姿,多次向全球科学家抛出橄榄枝,热忱欢迎他们莅临我国空间站开展科研实验。嫦娥探月的数据,也早已对外开放。
![]()
但合作不是单方面的“送温暖”。我国现在有实力了,自然有底气选择合作伙伴。国际合作讲究互相尊重、地位平等、利益互惠,谁也不会无条件让出自己的成果。
欧美这些年拒绝我国参与,等到自己遇到困难,才想起“要合作”,这种操作让人咋舌。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每一步都靠几十年积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绝非一时的意气之举。它凝聚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心血与坚守,是无数人持之以恒、不懈奋斗,才铸就了如今我国航天的辉煌。
![]()
根策尔所谓“制度化建设”,我国早就有了。航天工程的难度、科研体系的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哪个不是一步步搭建起来的?欧洲科学家口中的宏论高议,航天人早以切实行动给出了回应。他们用无畏探索与不懈实践,诠释着对科学的执着与担当。
现在欧洲急着找我国合作,归根结底,是现实压力大了。欧盟内部分歧多,单靠自己很难拿下新一代太空项目。美国和俄罗斯都各有算盘,欧洲要想不被边缘化,必须要拉上我国。
根策尔的“合作论”说到底,是希望我国能在资金、平台、技术上帮欧洲一把。但我国的态度很明确:合作要平等、互惠、尊重,不能光嘴上说得好听,实际行动却另有所图。
![]()
国际合作绝非慈善之举,更不应使任何一方沦为“冤大头”。它需基于平等互利,携手共进,方能实现共赢之局。欧洲想通过合作维持自己在太空领域的话语权,可是如果不能在态度、利益、规则上真心平等,谁也不会无条件支持。
我国现在有能力,也有选择权。选择合作伙伴,讲究的是诚意和实际行动,而不是口头上的“指导”和“劝告”。
不可否认,未来的太空探索一定是多国合作的大趋势。人类面临的太空难题,单靠一个国家很难解决。我国愿意合作,但合作必须有新规则,要公平、平等、互利。过去的“谁主导、谁制定、谁分蛋糕”那一套,已经过时。现在是“谁有实力、谁被尊重、谁有资格谈规则”的时代。
![]()
根策尔如果真心希望欧洲和我国一起探索太空,就要带头摒弃过去的“双标”心态。合作不是一句话的事,坦诚交流,利益共享,成果同享,这样的合作才有未来。
结语
国际合作讲究互信。历史的伤痕不会一夜抹平,过去欧美对我国的排斥与打压,航天人都记得很清楚。今天我国有了实力,自然要有自己的选择。
合作的大门一直开着,但谁都不是“冤大头”。欧洲科学家喊“别单干”,背后是现实压力,更是对我国实力的肯定。
未来太空探索,既要比耐力,也要比格局。我国不会被谁的“话术”带节奏,更不会被谁的“指导”左右决策。谁有实力,谁敢担当,谁有格局,谁就能在太空领域赢得真正的尊重。
参考:欧洲诺奖得主不准中国单干,要求在太空项目中合作,否则撑不下去——搜狐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