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毕业证,两种奋斗路。当“第一学历”成为职场隐形门槛,那些从普通本科保研上985的学生发现,自己似乎永远带着“原罪”。
李志宇至今想不通。他以高出国家线50多分的成绩考入一所985高校读研,在校期间发表4篇SCI论文,却因第一学历是“双非”(非985、非211),被多家知名企业拒之门外。
“我投了几家汽车和互联网行业的大厂,都因第一学历被拒了。”李志宇苦笑着,“虽然企业不会明示,但‘卡’第一学历已成为心知肚明的‘潜规则’”。
近年来,每当毕业季,“第一学历歧视”的话题总会引发社会热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建议破除就业唯学历论#话题甚至冲上热搜榜第一位。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01 残酷数字:高考985的稀缺性与竞争力
翻开统计数据,你会发现高考考上985的难度有多大。
以2025年江苏高考为例,报名人数高达51.2万人,而985大学在江苏招录共计8500余人,录取率仅1.6%!这意味着,100个江苏考生中,不到2人能进入985高校。
![]()
这种惊人的选拔比例,使得高考985在社会观念中成为一种硬核认证。
“高考能考上985才叫真厉害”,这种普遍观念并非空穴来风。高考作为中国覆盖最广、认知度最高的选拔制度,其统一性和透明度无可替代。
在这种规则明确、以分数为核心的竞争中,能够胜出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过硬的实力。
更重要的是,能在数百万考生中脱颖而出,不仅意味着扎实的学业基础,更体现了在巨大压力和不确定性中保持稳定的心理素质。
02 保研985:一场同样艰辛的持久战
与高考的“一战定乾坤”不同,保研是一场持续三年的马拉松。
保研到985学校需要满足多项严格条件,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除了专业排名和英语能力,保研还格外看重学生的科研经历和竞赛获奖。
参与课题研究、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都是保研过程中的重要加分项。
![]()
![]()
保研的不确定性远大于高考。即使获得本校保研资格,也可能在夏令营或预推免中被淘汰。2025年保研季,部分头部院校招生规模不增反降,多所高校取消夏令营,导致预推免阶段竞争白热化。
03 求职现实:七成求职者遭遇第一学历歧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许多从普通本科保研到985的学生发现,在求职时仍难以摆脱“第一学历”的烙印。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的一项相关调研显示,七成受访者曾遇到第一学历限制。其中,有四成受访者曾接触到企业在招聘信息中明确标注了“985/211本科优先”“仅限统招/全日制本科”等。
更有近三成受访者表示,在应聘时虽然企业对第一学历没有明确标注,但仍感受到 “隐形门槛”。
![]()
这种歧视直接反映在求职结果上。调查显示,第一学历为非“211”院校本科的毕业生,比第一学历为“211”本科的毕业生,在初次就业中收到的简历回复率低41%。
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某车企在2026届秋招中明确将简历筛选范围限定在985高校,甚至有本科211、硕士985的同学也未能通过初筛。”
04 社会观念:为何高考985更受认可?
为什么社会对高考985和保研985存在不同的看法?
高考的艰辛,是一种全民共同见证的集体记忆。其路径标准、过程透明,付出的努力易于被公众理解和共情。
![]()
相比之下,保研的评估体系则更为多元和复杂。它综合了绩点、科研、竞赛、面试等多项因素,过程相对不透明,使得外界容易对其产生“操作空间大”、“水比较深”等误解。
加之保研本身是少数优秀学生之间的角逐,大多数人并未亲身体验,因此也难以真切感知其背后长达数年的持续努力与激烈竞争。
知乎上一位网友坦言:“不是说保研不努力,而是高考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有目共睹。保研的过程中,不同学校的评分标准、科研机会都不相同,难免让人产生疑问。”
05 “第一学历”歧视:扭曲的人才评价标准
针对普遍存在的“第一学历”歧视现象,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迎新认为,就业机会对于所有符合条件的人来说都应该是均等的。
第一学历既不是法定概念,也不等同于业务能力,反映的仅仅是应聘者曾经的学习经历和背景。
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第一学历设置门槛并区别对待,出现了同一院校同一专业甚至同一班级毕业的研究生,因之前的学历不同而受到不同对待,是对就业平等权的侵害。
![]()
“这种门槛设置,不利于社会良性发展,并且会加剧教育‘内卷’。”李迎新指出。
部分高职专科、普通本科学生通过努力获得与其他人平等竞争的机会后,却因第一学历低而丧失平等就业入门资格,导致他们自我发展与奉献社会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06 保研生的独特优势:逆境中成长的坚韧
尽管面临种种不公,从普通本科保研到985高校的学生,其实拥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首先,能从普通本科保研到985高校的人,往往比直考生成熟。这是因为他们多了一份自驱力、适应力和经过实战磨练的抗压能力。
其次,保研生的适应能力更强。他们经历了从一般环境到优质环境的转变,往往更能适应不同的挑战和环境变化。
一位从“双非”保研到985高校的学生分享道:“我觉得自己比一直待在985的同学更懂得珍惜机会,我历经千辛万苦才来到这里,所以更把握每一天。”
山东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步调,花时间深思熟虑、总结经验,坚定信念,积累经验,一切都是逐渐上升的过程。”这种心态在很多保研生身上尤为明显。
07 理性看待:学历只是入场券,实力才是通行证
面对高考985和保研985的争论,我们需要更加理性的视角。
![]()
学历是重要的敲门砖,但决定你最终高度的,永远是持续学习的能力与坚韧成长的品格。
无论通过哪条路径抵达,能够进入985,本身已证明了你出色的实力与毅力。但这只是一个里程碑,未来的画卷仍需靠持续的努力去描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袁亚湘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在人才就业选拔中过于强调第一学历,甚至是“唯第一学历”,严重扭曲了人才评价标准,破坏了人才成长规律。
他直言,“唯第一学历”的本质是“唯出身论”,是“唯帽子”,而不是唯能力、唯本事。
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写道:“看到那些本科985的同学轻松拿到面试,而我这个985硕士却屡屡被拒,心里真不是滋味。难道我大学四年的努力、研究生期间的成果,都抵不过三年前的那场考试吗?”
这个问题,或许正是当下许多保研上985学子心中的共同困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