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2007年开国元勋后代齐聚梅州,刘源率先发言:我母亲当过叶帅翻译

0
分享至

2007年10月,广东梅州秋雨初歇,客家文化公园里挤满了媒体长枪短炮。叶剑英元帅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座谈会即将开始,几十位熟悉又年轻的面孔穿梭其中,他们的姓氏——毛、周、刘、邓、聂、贺——在中国当代史中分量极重,人们低声交谈,却难掩激动。

会场就绪,主持人点到刘源名字。他当时是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委,军人作风,回答干脆:“叶帅是我院第一任院长,我得说两句。”声音里夹着北方口音,底下不少老兵会意地点头。随后一句更具温度:“我母亲当年给叶帅做过翻译,这层情分一直在。”

翻译二字,把众人记忆拉回六十多年前。1946年初春,北平太庙外一张小纸条改变了王光美的人生。她原本准备赴密歇根大学攻读高能物理博士,全额奖学金已批。可地下党急缺英语译员,叶剑英亲自点名要一位“既懂科学,又靠得住”的年轻人。王光美被嫂子王新推荐,犹豫只持续了一夜。第二天清晨,她踏进翠明庄,见到了时任中共代表团秘书长李克农,从此把留洋计划锁进抽屉。



军调部的日程异常密集。会议、速记、同声传译,王光美几乎没时间睡整觉。叶剑英谈判前喜欢和她对词,一口粤语带着英语发音,她忍不住偷笑,叶帅也笑:“小王,多指正。”短暂互动,种下师生情谊。可谈判终因内战爆发而流产,撤离成为唯一选项。

去延安,还是去美国?朋友劝她:“科学道路更稳。”王光美却想着叶剑英那句“知识要为人民服务”。1946年11月1日,她登上小型军用机,飞向黄土地。同行者还有宋平,一路颠簸,冷风灌窗。机舱里,宋平递来军大衣,她裹紧衣领,暗下决心。



延安王家坪的夜,油灯昏黄。王光美负责军委外事组文件翻译,见到的文件多是电码和缩略词,手边字典被翻得卷边。周末舞会上,她第一次与刘少奇擦肩,互问一句“你入党了吗”。简单,却印在脑子里。1947年大撤退后,她奔赴晋绥兴县土改队,白天丈量土地,夜里誊写报表。三伏天的山沟很闷,她却记得叶剑英临别嘱托:“青年人不怕苦。”

1948年春,西柏坡草木新绿,中央机关陆续抵达。刘少奇与王光美重逢的那天,院子里土狗乱叫。刘少奇问:“还修表吗?”王光美笑,把他那块停摆多月的怀表拆开。零件细小,需要针管油。没有,她就用缝衣针蘸菜油代替。几分钟后,秒针跳动,刘少奇轻声说:“谢谢。”那一刻,感情落地生根。

同年八月,两人在西柏坡登记结婚。婚礼极简:一桌粗瓷碗,一盘野菜,一张毛主席手书“勤俭”条幅。叶剑英得知喜讯,用英文写了封信祝贺。刘源后来回忆:“家里一直保存那封信,墨迹已淡,却看得出叶帅的潇洒。”

1958年,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成立,毛主席点将叶剑英出任首任院长。叶帅的主意多,新课题、新战法层出不穷;他还把军科院礼堂命名为“光美堂”,取“光明宏美”之意,同事皆知是念着那位曾经的译员。刘源在礼堂听课长大,对墙上那句“博学慎思,砺志敦行”印象极深。

转眼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叶、刘两家联系不算频繁,却始终互帮互信。上世纪九十年代,刘少奇同志冢碑修缮,叶帅长子叶选宁主动供图、协调专家;而叶帅生平研究遇到资料缺口,刘源调动军科院档案库,补齐若干作战电文。行走在学术与情谊的两条线,两家人都很低调,外界少有人知。

再回到2007年的梅州。座谈会结束,纪念馆里陈列了一台老式同声传译机,旁边一张黑白照片——年轻王光美站在叶剑英身后记录。参观者里,有人轻声念出说明牌,语气尊重。刘源看了许久,一句感慨脱口而出:“岁月不在,但信义长存。”

值得一提的是,当天下午主办方安排植树仪式。刘源选的树是樟,客家人说它“根深叶茂、四季常青”。他帮园艺师扶正树苗,泥土沾满军装袖口也不在意。有人问他为何选樟,他挥挥手:“叶帅是南方人,南方的树陪他最好。”



典礼散场,夜色爬上梅县老城墙。街角茶馆灯还亮着,老兵围坐说起当年军科院的故事,不时爆发笑声;年轻志愿者替外地游客指路,嗓音里透着自豪。微雨再次落下,石板路湿润发亮。历史,似乎就在这样的场景中悄悄延续。

2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谈古论今历史有道
谈古论今历史有道
知书以达理,读史以明智
1305文章数 46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