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人民网惠水11月19日电 11月18日,以“文化自觉与乡村未来”为主题的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15周年交流座谈会在贵州省惠水县叶辛好花红书院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就主题进行广泛的交流座谈。
![]()
座谈会现场。陈敏摄
座谈会由原贵州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杨庆武主持,座谈会旨在共同探讨费孝通学术思想与贵州乡村振兴的深度契合点,寻找文化赋能乡村发展的实践路径,让乡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
![]()
杨庆武主持。陆青剑摄
据了解,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曾任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费孝通曾多次前往贵州考察,长期关注少数民族发展问题,其学术生涯中多次强调民族平等与区域协调发展。贵州之行是他推动民族政策落实的重要实践,为后续边区发展研究奠定基础。
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叶辛好花红书院顾问班程农在致辞中指出,费孝通先生“脚踏实地、心系乡土”的治学精神与“文化自觉”理念,为贵州乡村发展提供了宝贵思想指引。他表示,贵州乡村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与生态资源,传承先生精神就是要以文化自觉唤醒乡村内生动力,让传统与现代共生共荣。
![]()
班程农致辞。陆青剑摄
座谈会上,贵州民族大学原党委书记、原校长张学立认为,费孝通先生的“乡土重建”思想与当代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贵州应立足多民族聚居特点,将民族文化传承作为乡村振兴的精神根基,实现文化赋能与经济发展双提升。
政协第十二届贵州省委员会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赵德刚结合农业科研实践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守住“乡土味”,也要注入“科技力”,应借鉴费孝通先生“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推动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深度融合,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富民靠山。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贵州省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范同寿在会上谈及自己的看法。他表示,费孝通思想为黔学建设赋能,要秉持“美美与共”文化观、“从实求知”精神,打破学科壁垒融合研究,将成果转化为实践方案。
![]()
主题发言环节,专家学者各抒己见。陆青剑摄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叶辛好花红书院顾问顾久在总结发言时强调,黔学研究是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的学术实践,要深挖贵州多民族文化遗产,让贵州的民族文化在交流融合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彰显文化张力。
![]()
顾久作总结讲话。陆青剑摄
座谈会上,杨庆武和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院长钟华朗诵了纪念费孝通诞辰115年的诗歌。(高华、实习生陈敏)
![]()
杨庆武、钟华用诗朗诵致敬费孝通先生。陆青剑摄
附:诗歌朗诵
写在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15周年之际
作者:杨庆武
男 :…… 此刻,让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时光的烟尘,去到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
女:有一位北大教授,
他辞去教职,深入到乡村,
举办乡村教师培训班。
男:他想除天下文盲,让更多的农民接受乡村建设,守住立国之本。
合:他是——梁漱溟!
女:他们回到祖国,
在北京郊区定县翟城村,
为启迪民智,开发民力,举办“平民教育改造实验室”,
男:至今我还能听见他们带着农民兄弟,
发出的朗朗之声。
女:这声音唤醒了沉睡的千年。
男:震动了宇宙乾坤,
合:他们是——晏阳初、陶行知、张伯苓、蒋梦麟等志愿者教师500名。
男:沿着他们的足迹,他走遍了整个中国,把学术写在中华的大地上。
女:把“乡村社会学”的课从田野搬到了40年代大学的讲堂。
男:他通过对江村、吴江的深度考察,田野作业,乡土研究,揭示了中国农村的真实现状。
女:他的学术著作,《中国农民的生活》《乡村经济》《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生活》《重返江村》《三访江村》《九坊江村》《江村五十年》被称之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发展的里程碑。
合:他就是人民的社会学、人类学家——费孝通!
男:“费孝通〞,一个穿越千年乡土,矗立在我们面前的名字。
女:一个至今影响我们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清晰身影。
男:一直有个声音在向我们轻轻的叩问:你知道“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吗?”
女:这来自云端的声音,它让我们警醒。
男:如果你没有真正认识了解我们脚下的土地。
女:如果你不懂得中国社会的乡土基层,如果你没有深入农村,理解农民。
合:你就不可能爱得那么真切,爱得那么深沉——你就不知道怎样去扶贫怎样去振兴!
女:费老啊,那一年也是这样的初冬时节,为了农民兄弟、为了能尽快消除贫困,你去到了江村。
男:你说泥土会记得美丽落下的种子。
女:你说中国未来发展的症结在农村,根本在贫困,动因在农民。
男: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
女:于是,在江村我们看到了你躬身与大地对话的身影。
男:你不停地打开笔记本,记下那些泛黄的婚约、田契、地契,哑哑作响的纺车。
女:你用拐杖点击着每一条沉睡千年的田埂。
男:你用方言朗诵《江村经济》,用泥土做教科书,撰写出《乡土中国》的成因。
女:费老啊,是您为我们发现了在这广袤的土地上,在田埂,在纤陌之间,隐藏着的人类文明最深沉的密码,最稳定的基因!
男:今天我们围坐在乡村的炉火旁。
女:这里是农民朋友们的阅览室、图书馆、讲习所。
男:是致力人本教育基层服务的文化传播基地。
女:费老,您看见了吗?我们正在热烈的谈论着您。
男:正在用我们有关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来告慰您纪念您。
合:外面已经是春意盎然的景象。
女:农村已经脱贫。
男:农民朋友们过得很愉快。
合:他们唱着《好花红》,生活很甜美,日子很温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