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粳米是大米的一种,又称粳稻米,是人类的主要食粮之一,大家肯定都吃过。但它的正确读音一直有争议,正确读音到底是什么呢?在新华字典中“粳”读作jīng(音同京),但中国的水稻专家们却一致认为“粳”应读作gěng(音同梗)。
![]()
粳,读作jīng,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从米,其古文字形像是稻米,由米组成的字大多与米粮有关,如粟、粒、糕、粮、粗、粉、精、粘、糙、糊、粱、糠、糍、粑等,在这里表示“粳”与米粮有关;更表声,在《说文解字》中说:“粳,稻之粘者”。
水稻主要分为籼稻和粳稻,粳稻又按其成熟期一般分为早、中、晚三类,按其中的支链和直链分为粘型和非粘型。粳米通常与籼米相对,20世纪20年代日本水稻专家认为水稻有两个亚种,子实体长型的叫印度稻,短粒型的称日本稻,后一直为国际沿用。后在印尼发现中粒型的,便称做爪哇稻。
![]()
水稻实际上起源于中国,中国专家将长粒型的称作“籼稻”,米粘性较差、粒型长而窄。短粒的称作“粳稻”,米粒短而圆,黏性大。所以“粳”的本义是粳稻。
2011年,包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内的186位国内水稻界专家,联名要求《新华字典》将“粳”字的读音(jīng京)修改为(gěng梗)。中国科学院院士、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家张启发,从古籍辞书、科学、民俗等方面,对“粳”字读音做出了考证,解释了为什么“粳”应读gěng。文字的发音应该遵循文字造字的规则,遵循自古以来的传统、民俗,遵从于实际的生产生活经验。这看似一个简单的读音问题,关系到中国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是否能留存,数千年的民俗传统能否得到尊重。
![]()
张先生还语重心长地说:“粳”字读什么,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读音问题,而且事关中国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能否留存,关乎中国水稻学界能否赢得世界学术界重新界定水稻亚种命名的大事件。
但是,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新华字典》中的“粳”依然读作jīng(京)。而我们吴方言中也是一贯把粳米叫作“粳(梗)米”的。在吴方言中,这个“粳”与“糯”对应,性格刚烈、脾气暴躁的被称为“粳”,如小孩子不听话,发犟、地上打滚,就是“粳骨头”。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