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与脑的对话:当“三魂七魄”遇见神经科学——李院长与李笑虹研究员的跨时空思辨
中国人体工程学研究院人居环境实验室
在纽约州立研究院明亮的实验室里,仪器屏幕上跳动的脑电波与中国传统典籍中“三魂七魄”的古老图谱奇妙相遇。人体工程学研究院李院长与Simons Foundation Autism Research Initiative的李笑虹(Xiaohong Li)研究员,正围绕“神经与神秘传导”这一命题展开深度对话——他们试图用现代神经科学的精密透镜,拆解中国传统灵魂观中蕴藏的生命密码,为意识难题、盲视现象等神经科学“怪异谜题”,寻找一个跨越千年的解释框架。
![]()
“我们总在试图用 fMRI 捕捉神经信号的轨迹,却始终摸不透‘红色为何是红色’的主观体验。”对话伊始,李笑虹研究员便抛出了神经科学领域的核心困境——意识难题(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她指着屏幕上大脑视觉皮层的激活区域解释道,当光线进入眼睛、转化为神经冲动,再传递到视觉中枢时,每一步物理过程都能被精准记录,但“看到红色时那种独一无二的感受”,却像从物理世界中凭空诞生的幽灵,无从追溯源头。
听到这里,李院长取出一本泛黄的《黄帝内经》注本,指尖落在“三魂七魄”的篇章上:“或许我们可以从古老的生命模型中寻找线索。在道家与中医的认知里,‘魂’与‘魄’并非具象的幽灵,而是人体不同层次功能的集合——魂主精神与意识,魄主生理与本能,恰如意识与大脑的微妙关系。”他进一步拆解,“三魂”中的“胎光”,是生命本源的觉知能力,相当于最根本的“意识主体”;“爽灵”主宰思考与判断,对应大脑的认知功能;“幽精”掌控情感与潜意识,类似大脑的边缘系统活动。而“七魄”则是更基础的生理调节器,从呼吸节律(臭肺)到免疫防御(吞贼),从消化运转(伏矢)到睡眠警觉(尸狗),覆盖了维持生命的所有自动化过程——这不正是神经科学所研究的“大脑基础功能网络”吗?
![]()
这个类比让李笑虹眼前一亮,她立刻联想到神经科学中的“盲视”现象:“有位患者因初级视觉皮层受损,坚称自己‘完全看不见’,但当我们让他猜测视野中物体的位置时,正确率却远超随机水平。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胎光’与视觉相关‘魄’的连接断了?”她顺着这个思路推演,负责处理基础视觉信息的“魄”(可能涉及视觉通路中的低级神经元)依然在工作,甚至能将信号传递给控制运动的“魄”(如尸狗),让患者做出无意识的正确反应;但这条信息没能传递到“胎光”——那个能产生“看见”这种主观体验的意识主体,也无法被“爽灵”(认知系统)捕捉,所以患者才会真诚地认为自己看不见。
“这个解释太精妙了!”李院长不住点头,随即引出另一个经典案例——裂脑人研究。为治疗严重癫痫,医生会切断患者大脑左右半球间的胼胝体,结果却出现了“两个意识中心”的诡异场景:如果向左脑(控制语言)展示“苹果”,患者能清晰说出这个词;但如果向右脑(不擅长语言,却控制左手)展示“香蕉”,患者会说“没看到任何东西”,左手却会不由自主地去拿香蕉;更有趣的是,当被问“为什么拿香蕉”时,左脑会编造理由,比如“我想吃水果了”。
“这或许是‘一个胎光,两个爽灵’的特殊状态。”李笑虹迅速接话,她结合“三魂”模型分析,“胎光”作为最根本的觉知,可能依然是统一的,但它同时接收着左右脑两个独立的信息流;而左脑的“爽灵”(擅长语言、逻辑)与右脑的“爽灵”(擅长空间、直觉)失去了连接,只能各自处理信息——左脑不知道右脑看到了“香蕉”,却要为左手的行为找一个合理借口,于是就出现了“虚构症”。她补充道,这种“魂”的分裂,也能解释部分自闭症患者的社交困境:或许是“幽精”(情感功能)与“爽灵”(认知功能)的协同出现了障碍,导致他们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信号,就像左右脑失去了沟通的桥梁。
![]()
当话题转向幻觉与精神分裂症时,两位研究者的思路再次交汇。李院长提到,传统中医认为“幽精”主宰潜意识与梦境,正常情况下,人清醒时“胎光”主导,睡眠时“幽精”活跃;而精神分裂患者出现的幻听、幻视,可能是“幽精”的功能发生紊乱,将潜意识中的声音、影像错误地投射到了“胎光”的清醒体验中——就像梦境闯入了现实。李笑虹则用神经科学数据佐证:这类患者的默认模式网络(与自我意识、内心思考相关)过度激活,而额顶控制网络(与注意力、判断力相关)活性下降,恰好对应“幽精”失控、“爽灵”失能的状态,导致患者无法区分内在想象与外部现实。
“那植物人与微意识状态呢?”李笑虹抛出了另一个难题。临床上,有些患者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脑电图却显示部分大脑活动;还有些“微意识”患者,能偶尔用眼球转动回应指令,却无法进行完整交流。李院长沉思片刻后回答:“这可能是‘胎光’与‘魄’的连接几乎断裂,但‘胎光’尚未完全离去。七魄中的基础生命功能,比如‘臭肺’(呼吸)、‘伏矢’(消化),还在维持肉身运转;而‘胎光’被禁锢在极小的范围里,只能偶尔通过微弱的连接与外界互动——这就是‘微意识’的由来。”这个解释与最新的脑成像研究不谋而合:植物人患者的默认模式网络与脑干网状结构(维持觉醒)的连接显著减弱,而微意识患者则保留了部分连接。
对话接近尾声时,实验室的窗外已泛起暮色,屏幕上的脑电波与典籍中的“三魂七魄”图谱在余晖中重叠。李院长与李笑虹一致认为,这场跨领域的思辨并非要以传统智慧否定现代科学,而是要构建一个互补的解释框架——神经科学在极致地描绘“魄”的物理基础,从神经回路到化学递质,精准解析每一个生理过程;而“三魂七魄”学说则为理解“魂”的层次与功能,以及“魂-魄”的交互提供了独特视角,让那些神经科学无法触及的“怪异现象”有了更富温度的解读。
![]()
“我们总说大脑是一台复杂的‘神经网络机器’,但或许它更像一个由‘魂’统御、‘魄’支撑的多层动力系统。”李笑虹望着屏幕上起伏的脑电波感慨道。李院长则补充:“当我们用‘胎光’‘爽灵’‘幽精’的维度重新审视意识、自我与生命时,其实是在为神经科学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这扇窗的背后,是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握手,也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永恒追问。”
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没有停留在对“神经与神秘传导”的简单定义,而是让两个看似割裂的领域彼此照亮——它证明,当东方的生命哲学遇见西方的精密科学,不仅能为未解的谜题找到新答案,更能为人类探索自身的旅程,开辟一条兼具深度与温度的道路。
内容说明:文中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