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失业率冲上3.9%,15万多人没工开。
这数字听着不大,可放在一个700多万人的城市里,意味着每20个劳动力就有近1人在家干耗。更糟的是,专家说:这才刚开始,后面可能跌得更深、熬得更久。
经济学者叶秀亮说得直白:“早死早超生。”
![]()
这话扎心,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香港的问题,从来不是短期波动,而是结构性的慢性病拖成了重症。
过去十年,香港靠金融、地产、旅游撑起半边天,结果楼价越炒越高,商铺租金贵过东京,小商户咬牙硬撑,年轻人挤破头进银行、做保险,制造业早就空心化。
如今全球需求萎缩、游客减少、企业成本高企,这套旧模式彻底转不动了。
可奇怪的是,明明生意难做,却很少见到业主主动减租,也很少有公司大规模降薪,大家宁愿裁员,也不愿动“面子”和“既得利益”。
![]()
于是,失业人数一点点涨,商铺一间间关,空置率上升,但租金还是死扛着不下。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调整,就像叶教授说的:“磨死你”,不让你痛快倒下,也不给你重生机会。
更麻烦的是,高房价和高租金像两座大山,压住了所有转型可能。你想开家小店?光铺租就吃掉一半利润;你想搞科技创新?办公室成本比硅谷还吓人;年轻人想创业?首付都凑不齐,只能继续送外卖、做兼职。
整个社会陷入一种诡异的僵局:资产价格虚高,实体经济窒息,普通人越努力越穷。
而政府呢?政策总是慢半拍,补贴发了,但治标不治本;鼓励再培训,可课程脱离市场,学完还是找不到对口工作。
![]()
最要命的是,迟迟不敢碰核心问题,土地供应、税制改革、产业重构。怕得罪既得利益者,结果让全体市民为拖延买单。
叶秀亮说,真正的复苏,得等到“租金真降、工资真调、泡沫真挤”。可这个过程,可能要5到8年。对一个家庭来说,8年意味着孩子错过教育黄金期,中年人技能彻底脱节,老人积蓄耗尽。这不是抽象的经济数据,是活生生的人生断层。
香港曾以“灵活应变”闻名世界,但今天,它被自己的成功困住了。曾经引以为傲的低税率、自由市场,如今成了改革的枷锁;曾经人人相信的“狮子山精神”,在高房价和低机会面前,渐渐变成一句空话。
![]()
要走出困局,光靠喊“加油”没用。必须有人先迈出一步:业主接受合理租金,企业转向真实价值创造,政府拿出魄力推动深层次改革。
否则,失业率突破5%、6%只是时间问题。到那时,15万人失业会变成25万、30万,社会焦虑将远超经济范畴。
“早死早超生”不是诅咒,而是警醒。与其在虚假繁荣中慢慢失血,不如痛下决心,刮骨疗毒。
香港需要的,不是更多口号,而是一场敢于打破旧秩序的勇气。否则,凤凰涅槃之前,恐怕先被自己筑起的高墙闷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