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人民网记者 胡雪蓉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热进行,香港赛区的1.6万多名志愿者,正以热忱之心与专业之举,为这场粤港澳联办的体育盛事注入温暖力量。
去年7月,十五运会香港赛区义工招募通道正式开启,短短时间内便收到逾3万份申请。“报名人数之多完全超出我们的预计,这也显示出了香港市民热心于义务工作的精神。”全国运动会香港赛区统筹办公室总项目经理林文明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感慨道。
为组建一支高效专业、饱含热诚的义工队伍,组委会历经4个月甄选,从申请者中选出1.8万人纳入培训体系。“我们积极借鉴内地成熟经验,既派人赴广州交流学习,也邀请当地资深导师亲临授课,更针对性增设普通话专项培训,确保义工能与各地宾客顺畅沟通。”林文明介绍说。
通过严格选拔,香港赛区最终组建了一支超过1.6万名义工的服务团队,创下香港有史以来大型活动义工规模之最。这支队伍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的85岁,涵盖学生、在职人士、退休群体等各类人群。为了培养青年一代的服务精神,还特别设置“青年志愿者”,其中包括1000多名15岁至17岁的中学生。
![]()
陈延生在十五运会赛事志愿服务现场。人民网记者 胡雪蓉摄
陈延生今年19岁,就读于香港大学。在父亲的鼓励下,没有义工经验的他主动递交申请,历经层层选拔与系统培训,成为击剑项目的区域引导助理。“全运会是国家顶级体育盛会,需要每个人的支持,我也想借这个难得的机会积累服务经验。” 回忆报名初衷,陈延生坦言道。
记者见到陈延生时,他已经圆满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交谈之间言语中透露着兴奋。“早上六点半到岗,下午两点半收工,刚来的时候还有些忐忑,害怕自己做不好,但其实工作并不复杂,没有之前想象的繁琐。这让我明白,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一定会有办法完成好。”
与陈延生这位 “义工新人” 不同,62岁的何瑞眉已是拥有50余年义工经验的 “资深前辈”。受母亲影响,她8岁便开始参与助老服务,此后数十年从未间断,退休后更是全身心投入到残障人士服务工作之中。
![]()
何瑞眉(左)在工作中。人民网记者 胡雪蓉摄
“2009年香港东亚运动会,我和丈夫就同为义工,今年香港首次承办全运会,这样的盛事我绝不能错过。” 凭借丰富经验与真挚热情,何瑞眉顺利入选,负责击剑项目指挥中心的协调工作。“人生能两次参与大型运动会义工服务,我非常荣幸、非常感恩!”
因为有着服务残障人士的经验,何瑞眉还将担任下个月举办的残特奥会工作人员,丈夫则会成为残特奥会乒乓球项目义工。“通过全运会,我们真切感受到香港与内地、澳门的深度融合。希望香港能多办此类盛事,让更多人亲身见证祖国的强大。”她说。
全运义工,全城起动。随着十五运会接近尾声,香港义工们的表现赢得了各界广泛赞誉,这让林文明倍感自豪。“香港的义工都有本职工作,还要上学、上班。即便如此,义工出席率仍高达90%以上,彻底打消了我们最初的顾虑。同时,我们收到大量反馈,无不称赞义工们服务态度热忱、专业素养过硬。”
在林文明看来,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全运会意义深远,“这不仅为香港市民提供了近距离感受国家一流体育赛事的平台,更有效提升了大家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此次全运会为义工们积累了宝贵经验,相信他们未来能更好地胜任各类活动服务,向世界展现香港的温情与活力。”
从青年学子到银发长者,从职场人士到在校学生,香港义工们用坚守与奉献,为十五运会书写了温暖注脚,更见证着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共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