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近年来,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挑战,且其与心血管代谢疾病之间的联系愈发受到关注。近日,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纪立农和欧美专家共同牵头制定的《iCARDIO联盟2025年肥胖管理全球实施指南:聚焦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涵盖诊断、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等多个维度,充分考量不同地区医疗资源与个体差异,致力于提升肥胖管理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健康结局。
《指南》指出,身体质量指数(BMI)作为传统的肥胖诊断工具,因其简单易行而被广泛使用。然而,BMI存在明显局限性,无法区分脂肪与肌肉的质量,也不能反映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情况。例如,亚洲人群的体脂百分比在较低的BMI值下就可能较高,这意味着仅依据BMI可能会低估亚洲人群的肥胖风险。因此,《指南》建议在使用BMI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饮食干预是肥胖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指南》推荐了多种饮食模式,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偏好。地中海饮食要求多摄入植物性食物、适量的鱼类和乳制品以及健康的脂肪。研究表明,坚持地中海饮食的人群不仅能够实现显著的体重减轻,而且在很长时间里都能保持体重下降5%—10%。此外,得舒(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饮食被证实对肥胖患者,尤其是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具有良好的减重效果。间歇性能量限制饮食作为一种新兴的饮食方式,通过在特定时间内限制进食,能有效减少体重和体脂百分比,例如,16∶8方法(每天禁食16小时,进食8小时)和5∶2方法(每周禁食2天)。高蛋白能量饮食(每日摄入≥1.6克/千克体重的蛋白质或从蛋白质中获取≥25%的热量)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130克),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选择,各个饮食模式可能对心血管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指南》建议,对超重及肥胖人群联合运用咨询辅导、多维心理干预及综合生活方式干预(包括热量限制、体力活动及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以实现并维持减重目标。短期(持续3—5个月)采用低热量饮食后再逐步恢复饮食的方案,有助于长期维持体重,并利于改善血糖。
儿童和青少年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指南》不建议将极低热量饮食作为儿童肥胖的长期管理策略,可以选择限制热量饮食,并保持每日至少60分钟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应确保家庭参与肥胖儿童的膳食调整过程,对年幼儿童尤需如此。对于12岁以下肥胖儿童,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可考虑联合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进行治疗。对于年满13周岁及以上的儿童与青少年,若其BMI超过同性别、同年龄第95百分位数的120%且存在严重并发症,或超过该百分位数的140%,可考虑实施减重手术。
妊娠期肥胖对母婴健康都有潜在的危害,包括增加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早产等风险,以及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指南》建议,鉴于极低热量饮食(<800千卡/日)可能危害胎儿正常发育,患有肥胖症的孕妇膳食应保持营养均衡,避免在孕期采用限制性饮食或极低热量饮食。将运动与膳食干预融入产前保健体系,以支持孕期体重管理。为曾有减重手术史的女性提供长期随访照护,包括在产后进行微量营养素的评估。
详见《中国食品报》(2025年11月17日3版)
排版、美编:杨晓雨
审核:欧阳美华
01
0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