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又能带来更多有趣的观察。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上周五的美股开盘时,我正盯着几条弹窗。屏幕上显示,美股整体被一股上攻的力量带起,市场气氛一度活跃。可是一转眼,中概股板块就像被按了急停键,集体走弱。其中最让我心头一紧的是阿里巴巴——这只市值最高的中概股在盘中还涨了约1.6%,可收盘却录得3.78%的跌幅。那一刻,社群里开始炸开了锅,大家在群里贴图、截屏、互相问:“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
事发经过,我看到的画面很真实。上午还有人转发阿里刚刚把人工智能产品“通义”App更名为“千问”的公告,评论里充满期待,很多人直言“这事儿挺刺激的”。突然间,一条匿名消息在海外媒体被放出。《金融时报》援引匿名人士称,白宫内部有一份未公开备忘录,里面提到阿里被指向中国军方提供用户数据访问权限,还提供人工智能服务,涉嫌协助针对美国境内目标开展行动。消息一出,交易终端像被雷击了一下,中概股瞬间遭遇抛盘。
![]()
市场上的反应有点像连锁失衡。首先,阿里股价从涨幅转为急跌,到收盘时锁定在负区间。随后,其他多家中概股也被拖累,股价普遍下探。有人在群里发了盘后数据,有人把当天分钟线截给我看——那根“闪崩”线清楚可见。阿里发布回应后,盘后交易竟然回到了正值,这让我更加注意到两点:市场对信息的敏感度极高,和传闻真假难辨时,恐慌会被放大。
关于消息来源,有几个关键点我想强调。首先,《金融时报》自己在报道里承认,无法独立核实匿名信息的来源。其次,白宫对此事一直保持沉默,没有公开回应。阿里巴巴则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表示强烈否认,称相关说法不实,并指为恶意抹黑。就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有关指控与阿里的主营业务(电商、云计算、数字支付等)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可验证的直接关联。因此,市场上出现一种声音:这很可能是一条故意制造恐慌的匿名传闻。
![]()
再说一点历史经验。过去港股曾有个别大型科技公司遭遇类似事件,流言一出,股价短期内承压。很多投资者会把这些案例和当前情形联系在一起,形成“看到风吹草动就先走”的行为模式。做空机构通过放出或放大利空消息,来拉低股价以获取短线收益,这样的模式并非第一次出现。针对这类市场行为,有人愤怒,有人无奈,也有人在想办法做好风险对冲。
从更大的视角来观察,这件事里的另一个重大变量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预期。前一段时间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在12月会降息25个基点,这一预期一度被市场当作利好,支持了全球风险资产的估值。有数据显示,市场对降息的概率曾高达95%左右。可在最近几天,这个概率骤降至50%以下。对股市而言,这比任何一条匿名传闻都可能来得更沉重:如果美国不降息,全球流动性压力会持续,美元难以放松,资金面收紧会对资产价格形成实质性的压制。
![]()
在这种背景下,短线的谣言就会被放大成系统性的风险源。投资者会把两件事合二为一:既担心政策不确定性的冲击,又怕突如其来的信息性冲击把估值拖下去。情绪变得脆弱,恐慌就更容易传染。
我的一些观察和判断:
![]()
现场感和生活细节,补充一下我看到的几处画面:有散户把自己当天的亏损截图放在微博,下面的留言里有人说“刚把孩子的教育基金划去买阿里”,也有人发来截图显示自己在盘后看到股价反弹后的淡定表情包。还有一个交易员朋友在群里直言,“市场一会儿就把你情绪掏空,别跟着人群做情绪化交易。”这些真实的碎片,让我更清楚地看到,不只是资本在动,普通人的生活也在跟着这类风浪颠簸。
![]()
结语与呼吁
我个人觉得,面对这种突发性的传闻,投资者需要多一份冷静。信息没有被权威机构证实时,先别急着做出决断。对于媒体和平台,要有更强的核查意识;对于监管层,要有更成熟的跨境合作机制;对于企业,要有更及时、更透明的回应机制。市场不是儿戏,舆论也不是随意的武器。
最后抛个问题给大家:你遇到过因突发信息导致的短线损失吗?当谣言和政策不确定同时出现,你的投资策略会怎么调整?欢迎在评论区把你的经历和看法写出来,咱们一起聊聊怎样在信息洪流中保护好自己的财富与判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