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得从加勒比那片海说起。
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在委内瑞拉附近的海域,忙得不行。航母过去了,驱逐舰过去了,潜艇过去了,无人机也在天上转圈。
对外的说法,是打击“毒贩”“恐怖分子”。听起来很正义,对吧?但你一细看,发现这架势,完全是奔着打一场大仗去的。
海面上,“福特”号航母打击群开进加勒比。旁边一圈护航舰:什么“贝恩布里奇”号、“马汉”号、“温斯顿·丘吉尔”号,一艘接一艘。再加上原来在那边的驱逐舰“格雷夫利”“杰森·邓纳姆”“斯托克代尔”,还有巡洋舰“葛底斯堡”,近海战斗舰“威奇塔”。
![]()
水下还有“纽波特纽斯”核潜艇,这玩意能发射“战斧”巡航导弹。
人也没少拉。原来大概一万多人,这一拨增兵,又加了四千。美军还盯着周边基地看,波多黎各那边的原海军基地,还在扩建。看的出来,这不是打一两天就撤的节奏。
你看着这么多船,这么多飞机,这么多导弹,心里可能会想:这得烧多少钱?
别急,账算到后面,更精彩。
先说这些大家伙本身。像“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一艘要花差不多25亿美元。AC-130J“幽灵骑士”炮艇机,单价1.65亿美元。P-8“海神”巡逻机,8300万一架。舰上的气垫登陆艇,一艘接近9000万。
而且,这还只是采购价。
真正花钱的,是后面的维护、保养、升级。一艘舰、一架机,从买回来到最后退役,大概七成的钱,都花在“养”上,不在“买”上。也就是说,船开得越勤,飞机飞得越多,军工企业挣得越开心。
你再看无人机。
美国的MQ-9“死神”现在已经在加勒比上空飞来飞去,有的负责侦察,有的直接参与打击海上目标。才刚刚搞完一波所谓“打击毒贩”的行动,通用原子公司马上拿到了一份141亿美元的大单——就是专门给这些“死神”做后勤、升级、供货的。
这速度,快不快?!
再看看导弹。
这次部署的几艘舰艇,都有发射“战斧”的能力。粗略估算,现场的驱逐舰、巡洋舰、潜艇,加起来携带了上百枚“战斧”,至少一百多。航母护航舰队那几艘驱逐舰,也带了差不多七十枚。
![]()
这些导弹,五角大楼采购价是平均一枚130万美元左右。你可以简单算笔账:如果真打一场,打光一船导弹,那就是成百上千万、上亿美元砸进海里。
偏偏,就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海军还刚刚批准采购了837枚新的“海战版战斧”——升级过的型号,传感器更先进,处理能力更强,精度更高。总价多少?按平均单价算,你心里也有数了,上百亿美元。
但有意思的是,军队这边还没开打多久,预算那边先紧张起来。五角大楼现在就开始犯愁:这么多导弹打出去,后面补库,钱怎么批?从哪儿省?预算怎么谈?
嘴上是安全,账本上是生意,这才是最真实的画面。
说到这儿,问题就来了:这一大圈操作,谁是真正的赢家?
表面上看,是美国军队在行动,是总统在“强硬表态”,是为了所谓“国家安全”“打击毒品”“反恐”。但你顺着钱的流向走,会发现,笑得最开心的,是军工企业。
比如洛克希德·马丁。
F-35战斗机,它造的;“宙斯盾”作战系统,它承包的;“幽灵骑士”攻击机,它做的;“地狱火”导弹,它的产品。就这一次加勒比方向的部署,洛马参与的装备,一大串。夏天刚拿到一个31亿美元的维护合同,现在又跑去投了5000万美元给一家做无人艇的公司——那家公司今年已经在加勒比部署了一批无人船,专门搞海上监视。
再像RTX(以前叫雷神),是“战斧”的主要生产商。海军一口气订了837枚“海战版战斧”,等于给它送上一个超级大单。加上之前别的导弹、雷达、电子系统,这家公司在“紧张局势”里,简直是顺风顺水。
![]()
还有波音,诺格,通用动力这些传统“五大承包商”,一旦军费上涨、装备加码,他们都是一整锅喝汤的。
美国有个研究安全政策的学者就说过:别以为只有几个最直接的承包商赚钱,整个军工圈子都会从“可能爆发的战争”里获利。怎么获利?通过游说,通过推高国防预算,通过把紧张气氛“维持住”。
你以为他们只关心委内瑞拉?不,他们更关心的是:预算是不是能再多几个百分点!
你再看华盛顿的逻辑,就很清楚了。
前面说的是“毒贩”“恐怖分子”“威胁”。后面接的是什么?“我们需要更多军事投入”“需要增强威慑”“要保持优势”。
每一次危机,都可以变成一次“预算争取会”。每一次增兵,都能变成一堆新合同。导弹打得越多,补库理由就越充分;危险说得越严重,要钱就越容易。
这样一个循环,几十年了,美国军政界和军工界都玩得很顺。冷战如此,中东如此,现在加勒比也是同一套。
那有人要问了,这跟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了。
先说美国普通人。军费上涨,钱从哪儿来?财政赤字更高,福利会不会受影响?教育、医疗、基础建设的钱会不会被挤压?说到底,纳税人掏的是真金白银。可最后,得到订单的是哪几家公司,拿高薪的是谁,坐在华盛顿办公室里做决定的是谁,这笔账,普通人能参与吗?
再看地区内国家。
加勒比这一片,本来就不富裕。发展、就业、治安,这些问题都很现实。现在一搞紧张,资本会不会观望?旅游会不会受影响?贸易会不会出问题?真正被战争阴影笼罩的,不是军火商的股东,而是这些地方的老百姓。
更大的问题在这儿:当战争和军备变成了一门“大生意”,和平反而成了“不划算的选择”。
如果紧张局势能带来更多订单,那么,对某些人来说,“不稳定”就有了利润,“冲突风险”就变成了“好消息”。你说可怕不可怕?
当然,话说回来,安全问题肯定是真实的。毒品问题也确实存在,地区矛盾也不是假的。任何一个国家,维护自身安全,这没问题。关键在于:你到底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还是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为赚钱机会。
真正要控制毒品,靠的是经济发展、岗位增加、社会治理改善、地区合作,而不是永远往那边丢导弹。真正要维护安全,靠的是减少敌意源头,而不是把对方逼到墙角。
这点,世界上哪个地方都一样。
你可以发现,当今世界很多矛盾,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往往是普通人付出代价,少数人坐在上面算收益。无论是加勒比、中东,还是其他什么地方,受伤的往往不是坐在办公室签合同的人,而是那些每天想着“明天能不能平安回家”的人。
所以看这次美军在加勒比的动作,最让人感慨的不是“美军来了多厉害”,而是:军火生意,又找到一个新“理由”。
当导弹的价格被一遍一遍算得明明白白,一枚130万美元,一次采购837枚;当合同金额精确到小数点;当各种型号、各种平台、各种升级包被写进预算,你会发现,有一个东西很少被写进表格——那就是普通人的安全感和生活质量。
这些东西,算不出利润,但却是最重要的。
世界上有这么一种怪现象:和平的时候,做生意的希望动荡,这样政府会花更多钱在军备上;战争的时候,做生意的希望局势“保持紧张但别彻底失控”,这样订单可以持续不断。这种扭曲的利益结构,如果没人去反思,冲突就很难真正降温。
那我们站在旁观者的位置,该怎么想?
不是去简单骂一句“美国不好”就完事了,而是要看清楚底层逻辑:当一个国家的政治、资本、军队,被捆在“军工复合体”这个链条上,如果没有足够的制衡和监督,和平就容易变成口号,安全就容易变成生意。
信息时代,有个好处:真相跑得比以前快多了。以前很多军费项目、合同细节,老百姓根本看不到。现在各种媒体、公开报告、智库文章,把这些数字一点点晒出来。谁在赚钱,谁在游说,谁在推动预算,越来越透明。
这,也是我们能做的一点点事——起码知道故事的另一面,而不是只听官方版本。
最后想说一句,当军备成了赚钱工具,和平就变成了昂贵奢侈品。真正贵的,不是那130万一枚的导弹,而是被导弹打乱的一辈子。一个地区最好的“安全投资”,永远是少一点仇恨,多一点发展,而不是多停几艘军舰,多飞几架无人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