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11月11日,四川省丹棱县三道湾家庭农场,负责人刘建兵手持果剪,轻轻剪下今季第一筐爱媛38号柑橘。果皮橙红,果香清逸,这一剪,标志着丹棱县桔橙“采摘季”正式启动,也延续了这片土地上8万果农长达十四年的共同坚守——不抢早、不催熟,只为守住那一口纯正风味。
![]()
坚守品质:拒绝早采的“长远账”
每年10月中下旬,各地柑橘争相上市,不少果农为抢占市场空窗期提前采摘。省内外客商也纷纷涌入丹棱,希望提前收购,却绝大多数吃了“闭门羹”。
面对早期高价诱惑,丹棱果农为何不为所动?
“早摘半个月,糖度差2—3度,风味完全不一样。”刘建兵坦言,“这不是简单的经济账,而是长远的口碑账。”在他看来,客商若买了一次口感不佳的果子,便不会再来(丹棱),“图一时之快,砸的是整个‘丹棱桔橙’的招牌。”
这份清醒与定力,源于丹棱县自2012年起建立的严格产业标准。每年,由丹棱县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团队开展专项测评,针对爱媛、不知火、大雅柑等主要晚熟柑橘品种,逐一明确种植要求、采摘周期与果品标准。
“我们不是在和别的产区比谁更早,而是在和自己果子的内在品质较劲。”丹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刚表示,盲目抢早易导致市场混乱、品质参差,最终损害整个品类形象。“我们反其道而行,守住品质生命线,利用技术优势延长销售期,核心就是要打造‘丹棱桔橙’不可替代的市场竞争力。”
![]()
技术赋能:枝头上的“天然保鲜库”
这份坚守,在技术上找到了有力支撑——“留树保鲜”技术。
“这就像为柑橘在枝头搭建了一个‘天然保鲜库’。”丹棱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袁兴亮介绍,通过果实套袋、果园覆草、精准配方施肥等一套组合技术,能有效防止冬季低温霜冻和病虫害,更能促进果实糖分转化积累,增强果皮韧性,延缓衰老。
“通过这套技术,果子可以在树上一直‘住’到过年!”袁兴亮说。尽管套袋使每亩成本增加约500元,但回报可观。果子不仅错开上市高峰,风味也更佳,让果农在销售上掌握了更大主动权。
在今年爱媛“果王”评选中夺冠的齐乐镇观音社区果农刘云兵,其合作社近千亩果园里,套着袋的爱媛沉甸甸挂满枝头。“现在价格不算理想,我们计划到12月底或明年1月再择机销售。”他的这份从容,正来源于对技术的充分自信。
![]()
市场认可:丹棱爱媛从北方市场到海外十六国
河北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是全国最大单体农批市场,也是全国水果主要集散地。河北首衡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建飞透露,过去4年,丹棱柑橘在该公司的进场量连年增长近30%,2024年达到8.2万吨,占公司柑橘总进场量的8.6%,并建立起稳定高效的“丹棱产、北方销”流通大通道。京东物流川藏省区副总经理陈游也表示,将依托全渠道销售与一体化供应链,为丹棱桔橙设立专属销售阵地。
更令人欣喜的是,丹棱桔橙已成功走向海外。
“2023年,我们的桔橙首次出口泰国便广受好评。”四川省丹橙现代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灏淼介绍,尽管出口标准更严格,但收购价每斤能多0.3至0.5元。“按亩产5000斤的平均水平计算,果农一亩地能多增收1500到2500元。”
目前,丹棱县已建成18万亩优质晚熟柑橘基地,年产值超30亿元,产品远销泰国、新加坡、加拿大、俄罗斯等16个国家和地区。
傍晚时分,刘建兵的果园里,一筐筐爱媛被小心搬上货车,即将发往北京、上海。而在更广阔的丹棱田野,更多的果子仍安然挂在枝头,在渐凉的秋风中积累着最后的糖分,静待属于它们的最佳时刻——这是8万丹棱果农与时间的约定,也是一份关于丹棱爱媛品质的漫长守护。
(文/图 王建明 丹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