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多肽偶联药物作为新一代极具潜力的靶向治疗药物类型,将肽类分子的高精确性与小分子药物的强效活性进行结合。通过提升靶向递送能力并增强治疗效果,PDCs在肿瘤、感染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等多个领域展现治疗潜力。然而,由于其结构复杂,对稳定性、可扩展性及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应对行业挑战,药明康德旗下WuXi TIDES一体化CRDMO平台,凭借在多肽合成、小分子化学及偶联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可为全球合作伙伴提供覆盖从早期研究到商业化生产的全流程一站式解决方案。
多肽偶联药物(peptide-drug conjugates,PDCs)是精准肿瘤治疗领域中一类极具前景的创新药物。与抗体偶联药物(ADCs)相似,PDCs同样基于靶向载体递送细胞毒性药物的设计理念,但不同之处在于,PDCs采用短小、可合成的肽链替代大分子抗体。这些细胞靶向肽(CTPs)分子量小(通常仅数千道尔顿),赋予PDCs更优的组织穿透性、较低免疫原性以及更高的设计灵活性。
此外,PDCs主要通过肾脏代谢清除,有助于减轻全身性毒性负担。其结构小巧且具构象可塑的结构还便于引入非天然氨基酸、环状结构及其他化学修饰,从而进一步提升稳定性和靶向特异性。因此,PDCs正迅速发展为靶向治疗领域中潜力突出的新型策略。
一个典型的PDC分子包含三个功能明确且相互协同的核心组分,共同扩展药物的治疗窗口。
![]()
首先是细胞靶向肽,能够以纳摩尔级亲和力识别疾病细胞表面高表达的受体;为增强结合能力与结构稳定性,常采用环状或缚合(stapled)结构,如针对整合素的RGD基序及针对CD13的NGR序列。其次是连接子(linker),其化学性质决定了药物何时、何地被释放。可裂解型连接子对pH、谷胱甘肽或肿瘤相关酶敏感;不可裂解型连接子则依赖载体的胞内降解,释放药物-连接子复合物。最后是细胞毒性载荷,常见如多柔比星(doxorubicin)、紫杉醇(paclitaxel)或mertansine等。
通过偶联,这些药物在保持强效活性的同时,可改善整体药代动力学、循环稳定性与肿瘤选择性。从分子识别、可控释放到精准杀伤,PDCs的模块化结构设计构建了一条高效且清晰的药物递送路径。
目前,全球已有数款治疗性PDC疗法获监管机构批准,验证了其临床可行性。Lutathera(Lutetium Lu-177 Dotatate)将生长抑素受体靶向肽与β射线放射性核素Lu-177相结合,用于治疗生长抑素受体阳性的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Ts),能够实现局部放射治疗,并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维持持久疗效。另一代表药物Pepaxto(melphalan flufenamide)是一种肽偶联烷化剂,旨在靶向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中升高的氨基肽酶活性。进入细胞后,经酶切反应释放melphalan,在恶性浆细胞内发挥杀伤作用。这些成功案例进一步确立了PDCs作为一种可行治疗模式的转化潜力。
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和合成技术日益成熟,PDCs的应用范围正逐步从肿瘤治疗向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拓展。PDCs兼具肽类药物与小分子药物的双重特性,但其复杂结构也对药物研发生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依托全面的多肽技术平台与小分子化学能力,药明康德旗下WuXi TIDES平台可为合作伙伴的多肽偶联药物项目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涵盖从发现合成、工艺开发到生产的一体化支持。
展望未来,作为全球药物研发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药明康德将持续赋能全球肽类药物创新,助力客户加速研发进程,推动更多高质量创新药物早日惠及病患。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药观澜」微信公众号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