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的火花是驱动文明进步的源动力,但若没有适宜的土壤让其生根、繁茂,再明亮的星火也可能转瞬即逝。
在11月11日,华为第六届创新和知识产权论上,华为首席法务官宋柳平说:“我们正加速走向全联接的智能社会,连接和计算是未来世界的两个最重要的基石,而保护和奖励创新也同样重要。”
![]()
华为首席法务官宋柳平
的确,创新赋予技术改变世界的力量,科学的保护与尊重,加上合理的开放与激励,才能为创新注入不竭的动力。因此,如何构建既保护创新成果,又激励持续创造的健康生态,已成为关乎社会文明发展的共同课题。
01
创新驱动的世界
需要保护与开放的平衡艺术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镌刻着技术创新的印记。从蒸汽机推动工业革命,到电力改变生产生活,再到当下数字技术重构全球格局,技术创新一直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与社会进步的动力。
事实证明,越是在创新驱动的市场环境中,技术突破越能够创造全新需求、激活产业活力,甚至改写行业规则。如人工智能、5G 等前沿技术的突破,本质上都在重塑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
但要让这股驱动社会发展的创新力量持续运转,就离不开两大核心支柱的支撑,就这就是:保护与开放。
首先,健全的保护机制是创新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一个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其意义远不止于法律条文,而是对创新者最根本的尊重与肯定。
因为,创新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时间成本,若缺乏有效保护,创新成果极易被无偿复制,创新者的投入无法获得合理回报,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能够明确创新成果的归属,让创新者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保障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使创新者获得应有的尊重与回报。
其次,保护并非意味着封闭与垄断,有序的开放共享,反而是创新价值最大化的路径。在保护机制健全的前提下,创新成果通过合理的许可、共享等方式流通,能够打破技术壁垒,让更多主体参与到创新应用与再创新的过程中。
实际上,这种开放并不是无底线的共享,而是在明确权益边界基础上的协同合作,既避免了创新成果的闲置浪费,又能通过跨领域、跨主体的协作,催生出更具价值的创新成果。
不难发现,最理想的创新生态,正是在保护与开放之间寻找到一种精妙的平衡:保护为开放设定了规则和底线;开放则为保护的价值提供了实现的广阔舞台。二者共同构筑了一个既激励原创,又促进协作的良性循环。在这个循环中,那些微小的创新火花,才能在规则的守护下安全地传递,并在开放的碰撞中,燃成燎原之势。
02
华为的实践
创新、保护与开放三位一体
“开放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华为的DNA。华为一直在践行‘开放’的理念,用开放驱动创新。同时,华为注重自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和商业秘密等。”宋柳平说。
华为本身是最值得研究的“创新样本”。既是勇往直前的创新者,也是规则意识的保护者,更是胸怀天下的开放者。
首先,华为的创新是建立在长期投入的基础之上。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华为持续将公司年度销售收入的20%以上投入到研发中。2024年,华为研发费用支出超过人民币1,700亿元,占全年销售收入的20.8%。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人民币1.2万亿元。
持续的研发投入也结出了累累硕果:截至2024年底,华为在全球持有超过15万件有效授权专利;2024年新公开专利达 3.7万件,创历史新高。在具体创新成果上,华为的“十大发明”极具代表性。
特别是,HarmonyOS 6操作系统作为新一代全场景智能操作系统,通过方舟引擎的技术突破实现软、硬、生态高效协同,星盾安全架构则构建起从底层到应用的全方位安全防护,为用户带来流畅且安全的使用体验;而Scale-up超大规模超节点算力平台,以全对等互联架构实现资源池化与灵活组合,让数千个AI处理器协同工作,展现出强大的算力支撑能力。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成为华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更推动了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其次,在创新保护方面,华为既是自身知识产权的守护者,也是行业知识产权环境的建设者。华为注重自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
![]()
华为副总裁、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
华为副总裁、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表示,“截至2024年底,华为已签署233项专利许可协议,其中95%通过谈判和调解达成,在必要时也会运用司法程序维权。”同时,华为积极与Sisvel、Avanci等全球知名许可平台合作,推动专利许可的规范化与高效化,促进创新者与实施者之间的价值平衡。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历史上累计支付的专利许可费约为累计许可收入的三倍,这种既尊重他人创新、也维护自身权益的态度,为行业树立了典范。
第三,作为技术生态积极的开放者,华为华为始终秉持“开放驱动创新”的理念,将大量创新成果回馈行业。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万件华为专利进入公共领域,可供公众免费使用。在开源领域,OpenHarmony社区吸引了超8100名共建者,openEuler系操作系统累计装机量突破1000万套。华为还推出了CANN计算框架、仓颉编程语言等开源项目,向全球开发者开放工具与支持代码。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华为知识产权部的公益项目,“查思专利”免费为全球科研人员提供专利查询服务,上线一年多访问量突破两百万次,今年新增的AI功能更是进一步提升了使用体验,用技术力量助力创新资源的普惠共享。
这其实就是华为的创新哲学,也是一种技术创新保护与开放的平衡术。
03
三点启示
构筑智能时代的创新基石
华为的创新实践,其实也为整个行业带来一些启示。
![]()
第一,必须系统性地理解“创新的保护”与“创新的开放”的共生关系。保护的目的,不是为了构筑高墙、垄断利润,而是为了确立规则、激励投入,为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开放合作奠定信任的基础。比如鸿蒙系统的开源,正是在保护其底层架构知识产权的同时,通过开放吸引全球开发者,共同构建一个繁荣的应用生态,最终让“鸿蒙”这颗创新的种子生根发芽。
第二,华为的实践提供了一条创新驱动成长的合理路径。一家志存高远的企业需要具备多重能力:既要有一头扎进研发“无人区”的勇气,也要有运用法律和规则保护自身成果的智慧,更要有胸怀天下、通过开放推动共同发展的格局。
最后,明确了“尊重”在创新生态中的价值。这种尊重也是双向的,既坚定维护自身知识产权,也恪守规则,真诚认可并合理付费使用他人的智力成果。华为早期就是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支付过巨额许可费的“被许可方”,如今也成为通过许可分享自身技术、并积极投身公益开放的“许可方”与“贡献者”,这种身份的转变,诠释了一家企业如何在与全球生态的互动中,实现自我升级的方式。
客观地说,技术创新无疑是打开未来智能世界大门的钥匙,但这个世界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深深依赖于我们为创新所构建的底层规则,这是一套能够有效保护创新火种,并促使其自由传播、碰撞、衍生的机制。而华为的探索,恰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深刻回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