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红色村庄焕新颜 省妇联驻村第一书记帮扶答卷

0
分享至

“你看这新修的路多平整,晚上路灯亮堂堂,娃们放学安全;咱妇女在家门口学手艺就能挣钱,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在菏泽巨野县田庄镇东隅村,村民李大姐拉着记者细数村里的变化。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都离不开省妇联派驻的两位第一书记——两年间,他们带着“两人包一村、一人包两村”的干劲,在党建、民生、妇女赋能的田野上深耕,让红色乡村焕发生机。



  红色故事“开口讲”,治理拧成“一股绳”

  东隅村是“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可过去,鲁西南战役、刘邓大军指挥部旧址的故事,多藏在老人的回忆里。第一书记驻村后,第一件事就是让红色资源“活”起来:他们翻资料、访老人,把零散的红色故事收集整理起来,打造了集党员党性教育、红色研学、职业农民培训、妇女儿童培训的“红润新田”综合性教育阵地。如今,这里成了“热门打卡地”,两年来承接党性教育、学生研学以及各类培训100多场,孩子们听着革命故事长大,红色基因悄悄种进心里。

  治理要靠“众人拾柴”。第一书记创新搞起“联建”:“跨村联建”让两个村资源互通,“村企共建”引来企业帮扶,“村社共建”链接社会服务;还发动党员认领“责任田”,环境整治、政策宣讲、矛盾调解,哪里需要,党员志愿服务队就出现在哪里。“以前党员是‘名单上的人’,现在是‘身边的带头人’。”村支书韩书记的话说出了村民的感受。

  民生服务“送到家”,温暖捂热“心窝窝”

  “谢谢‘爱心妈妈’给我买的学习用品,还带我到济南参加夏令营。”困境儿童小馨的话满是感动。针对村里“老党员多、困境儿童多、困难群众多”的情况,第一书记们把服务做得细之又细:两个村的困境儿童全都有“爱心妈妈”结对,“东隅学堂”里500多人次听过爱国主义课,美育支教、文艺汇演、夏令营活动轮番上演,家长满意度100%。



  对村里的特殊群体,第一书记们更是记挂在心:年节时,米、面、油送到家;4次健康义诊开进村里,老人、困难群众在家门口看病。安全守护也不松懈:夏天,防溺水巡查队沿着河道、坑塘巡逻,喊着“别玩水,注意安全”;麦收季,秸秆禁烧宣传队走街串巷,两年下来,村里没着过一次火。

  妇女撑起“半边天”,指尖织出“好日子”

  “以前我在家带娃,总觉得没价值,现在学了钩针编织,每月能挣两千多,还能帮村里做点事。”西隅村王大姐的转变,是第一书记赋能妇女的缩影。看到不少妇女想干事却没技能,第一书记立刻张罗培训:钩针编织、花样面点、养老照护,定制化课程送到家门口,两个村500多人次受益,不少全职妈妈、残障姐妹都学了新本事。



  有技能还要有出路。第一书记跑企业、找订单,把钩织活计送到妇女手上;搭建“巾帼好品展示平台”,让手工艺品走出乡村。更让大家开心的是,20多名妇女加入志愿服务队,调解邻里矛盾、打扫村里卫生,从“家庭主妇”变成了乡村建设的“生力军”。

  如今的东隅村、西隅村,既有“颜值”又有“温度”:15眼灌溉机井保障农田丰收,3.2万平方米硬化路、柏油路连通家家户户,3383米新修下水道解决污水难题,6处坑塘变成景观池,270盏路灯照亮夜晚,710平方米书画院建设如火如荼;“零彩礼”“简办婚丧”的倡议书送上家门,移风易俗送戏下乡悄然开唱,500余份宣传单让文明乡风落地生根。两位第一书记用两年实干,把“为民服务”的承诺,变成了村民脸上实实在在的笑容。

来源:海报新闻 记者:杜郑敏 通讯员:师一帅 杨铁军 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无线临沂 incentive-icons
无线临沂
无线临沂手机客户端
5689文章数 639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