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经济“熄火”?车企暴雷,GDP零增长,外长涉台或加剧经济危机
哈喽大家好,今天小界和大家来聊聊德国的经济变化对欧洲的影响!欧洲三季度GDP增长0.2%超预期,可作为昔日“欧洲经济发动机”的德国,却交出了环比持平的成绩单,更已连续10个季度在低增长、零增长与收缩间挣扎。
保时捷核心业务利润显著下滑,奔驰、大众等巨头集体裁员超6.5万人,连曾撑起德国经济的“隐形冠军”也接连破产。德国到底怎么了?这场风暴会将欧洲拖向何方?
全球裁员潮中,德国的阵痛尤为刺耳。科隆德国研究所对2000家企业的调查揭开残酷现实:36%的企业计划明年裁员,工业领域更有41%的企业准备缩编,仅有14%愿意招聘。这份数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德国工业巨头们的行动注脚。
![]()
奔驰计划2025年前裁员1万人以优化成本结构,大众计划2030年前裁员3.5万人并缩减德国产能,奥迪、博世、采埃孚等巨头的裁员规模均以数千人计,头部车企累计裁员超6.5万人。
更令人心惊的是,裁员潮已从巨头蔓延至“隐形冠军”,为奔驰供应三叉星辉车标的哥哈迪破产,168年历史的门锁供应商吉克特倒闭,高性能轮毂制造商BBS倒下。
这些曾是德国制造精度象征的企业,为何会随巨头一同溃败?答案藏在欧洲汽车市场的变局中。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14国销量达11.8万辆,同比增长近35%,若纳入关联品牌市占率已超14%。
![]()
比亚迪三季度在欧洲销量同比暴增120%,反超现代、起亚跻身第八,9月增速更达350%。而大众虽同比增长40.6%却环比下滑12.1%,市占率从13.5%降至11.7%。当德国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被外来者冲击,依赖车企订单的隐形冠军自然难逃牵连。
德国曾手握一套“打遍天下”的工业密码:俄罗斯的廉价油气、东欧的廉价劳动力、双元制职教体系,以及中国的广阔市场。可如今这套密码为何失效?并非外部冲击太强,而是德国亲手埋下了五大隐患。
第一个死穴是能源战略调整带来的冲击。俄乌冲突前,德国55%的天然气依赖俄罗斯,电价长期维持低位。
但冲突爆发后,德国失去廉价能源供应,叠加2023年底关停最后一座核电站,能源进口依赖度居高不下。工业电价一度暴涨约2倍,电费在制造成本中的占比从5%飙升至15%,对钢铁、化工等能源密集型产业而言,这无异于直接切断生命线。
第二个死穴是劳动力断层。战后婴儿潮一代退休,国内生育率仅1.58,远低于更替水平。据环球网援引行业测算,预计到2035年,德国技术工人缺口将达700万,熟练技工尤为稀缺,人工成本较2019年上涨约18%。
![]()
更尴尬的是,大量接纳的难民中,仅有少数能进入工业体系,多数依赖福利,反而加重社会负担。
第三个死穴是物流成本失控。受关税与地缘政治影响,德国物流费用平均上涨40%。德国制造向来依赖“全球采购、本土生产、全球销售”模式,物流成本飙升直接让产品失去价格优势,全球客户纷纷转向亚洲供应链。
更致命的是第四个死穴:体系僵化难转型。博世、大众等巨头尚可关闭德国工厂迁往中国或墨西哥,但隐形冠军们却动弹不得。
![]()
这些企业多扎根人口数千的小镇,员工三代同厂,裁员赔偿成本高到离谱,搬迁更会引发当地抗议。当成本高企又无法转移,只能坐视竞争力下滑。
第五个死穴则是战略滞后。当中美车企在自动驾驶、电池管理系统等领域三个月一次迭代时,德国车企仍沉迷于发动机精度调校。
电动汽车零部件数量比燃油车少1/3,传统机械配件需求锐减,而德国在电池、软件等核心领域布局不足,最终在产业变革中慢了半拍。
经济根基动摇,必然传导至外交与政治领域。德国外长访华遇冷的背后,是外交策略与经济需求的严重脱节。
这位外长在台海问题上妄加评论,既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又忽视德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要知道,中国是德国汽车、化工产品的重要出口目的地,这种失序外交无疑让经济复苏雪上加霜。
![]()
更荒诞的是欧盟内部的“内耗”。荷兰阿斯麦限制半导体设备出口,直接冲击德国汽车芯片供应,可法德等核心国不仅不干预,反而推动“反胁迫机制”对华施压。
这套2023年底生效的机制,连特朗普加税时都不敢启用,如今却对准重要贸易伙伴,暴露了欧洲外交的混乱。
经济停滞与外交失策,最终催生政治右转。近年来,欧洲政治格局暗流涌动。芬兰右翼政党成功加入联合政府,瑞典民主党跃居议会第二大党,希腊极右翼政党挺进议会,西班牙极右翼政党在地区选举中更是大获全胜,极右翼势力呈扩张态势。
![]()
对德国而言,2026年选举临近,若建制派无法扭转经济颓势,极右翼势力崛起并非空谈。企业早已用脚投票。
过去五年间,德国企业海外投资态势强劲,年均投资额逾1800亿欧元。在此期间,像巴斯夫这类商业巨头纷纷将目光聚焦亚太地区,进行大规模资金投入。
约六成能源密集型企业选择转移部分投资,超三成企业则把部分生产环节迁出欧洲,这一现象反映出企业在当前形势下的战略调整与布局。2022至2024年,德国出口下降3.8%,拜耳等巨头净亏损显著扩大,形成“成本高、外迁、失业、消费降”的恶性循环。
![]()
从默克尔时期的“欧洲引擎”到如今的“欧洲病夫”候选人,德国的坠落只用了五年。这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困局,更是欧洲产业分工、能源战略与外交定位的系统性失灵。
![]()
若欧洲无法正视自身问题,调整对华策略与产业方向,未来的欧盟或许不再是开放市场,而是封闭的“保守堡垒”。这场始于德国的风暴,正悄然改变全球格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