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愤怒之外,更需要担当
封面 I 雷军微博
作者 I 李东阳
报道 I 李东阳朋友圈
这是一个擅长造神的时代,更是一个擅长毁神的时代。
以至于有人感慨,造神千万别选活人,因为一定会翻车。
雷军和小米汽车就是案例之一,在经历SU7上市即卖爆后,雷军一度被捧上神坛,他的一举一动在社交媒体上反复被“雷学家”们研习,不少企业家大佬同样将其视为行业明灯。
但经历了多次事故侵袭、质量危机、过度营销等一系列质疑后,雷军和小米汽车正在一点点被从铁王座上拽下。
或许是受够了网络舆情的打扰以及对口碑崩塌的焦虑,一向专注于产品宣传鲜少谈及质疑的雷军罕见连发多条动态辟谣,且言辞显露锋芒。
![]()
图源:雷军微博
需要还原的是,长久以来小米汽车以及雷军染上的质疑,是否用一句黑公关抹黑即可概括,广大消费者焦虑的究竟的是什么?
![]()
雷军曾字字泣血,表示“小米汽车发布后成为全网被黑最惨的车企之一”。
从话题和讨论度来说,小米绝对是过去一两年里当之无愧的顶流车企,销量端同样一飞绝尘,让那些有几十年历史的车企们一脸懵,顶流光环笼罩下自然少不了阴影面,小米汽车的质疑与关注度是一体两面的。
本次雷总重点辟谣以及表达的核心,一言以蔽之:小米汽车重视安全。
引线是在去年的一次采访中埋下的,彼时雷军在采访中谈产品定义时表示,“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
但这和“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矛盾吗?还是在这次采访,我谈设计时候说轮毂最难设计,这有啥问题?
雷总愤怒的是有人断章取义这段话,传来传去变成了“小米重颜值轻安全”。
的确,这些话在当时语境中才能体会到意思,单独拎出来意思不大,毕竟雷总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安全高于一切。被动安全、主动安全、电池安全、隐私安全,四重保障,全面守护。
之后,雷军又贴上了过往的微博予以论证,如2023年12月,雷军表示小米SU7按最严苛标准设计,钢铝混合车身高强钢与铝占比超90%,最高强度2000MPa,整车扭转刚度 51000Nm/deg;电池亦采用最高安全规范;2024年1月,雷军明确提出“安全高于一切”。
![]()
图源:雷军微博
总结核心观点就一个:小米重视安全,安全是前提,安全是基础。
这种针对某一个点由雷军亲自下场辟谣的场面的确不多见,看来小米目前承受的舆论的确超过了自身可承受范围。
其实雷总不止一次强调过小米被黑的太惨,前些日子在2025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雷军应邀发声,期间提到要“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一起营造积极向上文明有序的产业发展环境。”
但那次发言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网友表示小米汽车自诞生以来吃到的营销红利最多,一个巴掌拍不响,黑水军现象小米自身也脱不了干系。
在我看来,其实雷总和网友之间的矛盾原因就一句话:关于产品和安全理念的严肃讨论,被异化成了一场支持与抹黑的舆论站队。
![]()
年轻人易于雷总有共鸣,不是没有理由的,还记得此前因为发布会上略带口音的英文被嘲笑,大量鬼畜视频席卷互联网,雷总知道后不但表示会好好学习英语,更是买下了这首神曲的版权,主打的就是一个与听劝。
为什么这套打法照搬到了车圈,有些水土不服?
因为手机和汽车有本质不同,手机是几千元的高频消费品,个人喜好能主导选择;汽车是几十万元的大额耐用品,安全、品控、续航等硬指标才是核心,人设只能算加分项。
手机用户能接受边做边改,“听劝 能快速响应小痛点;汽车用户更看重底层技术积累,比如三电系统、底盘调校,这些无法靠听劝短期补齐,毕竟小问题可能引发大风险。
这种信任偏差,在雷军口碑坍塌的过程中有所体现。
如今年3月的安徽铜陵高速事故,压得小米和雷军一度喘不上气,前些日子成都天府大道上,一辆小米SU7 Ultra发生碰撞后起火,多名路人紧急上前救援,但车门始终无法打开,这种不信任情绪从累积迎来了迸发。
![]()
图注:事故现场
过去一段时间,雷军社媒掉粉几十万,小米汽车直播里涌入了大量负评论,矛头直指产品质量以及安全问题。
实事求是的讲,这些质疑中少不了黑公关的身影,同时包含对小米问题的过度放大,但如此庞大舆情用一句黑公关显然是无法完全概括的。
毕竟有关颜值和安全谁更重要的讨论,答案在一次次事故危机中渐渐明了,这些问题的出现让消费者开始对小米汽车有了滤镜,同样给了黑公关趁虚而入的机会,本质上是小米汽车的 “信任地基” 尚未夯实。
对于传统车企而言,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安全口碑,是抵御舆情的护城河,但小米作为跨界新势力,既没有燃油车时代的技术沉淀,也没有新能源领域的长期验证,用户的信任完全建立在小米手机的成功和“雷军的个人 IP”上,这种信任本身就带有脆弱性。
再加上小米频繁被曝出的过度营销问题,什么手机广告海报中用小字营销补充说明、SU7 Ultra的前机盖的风道只是风味设计等,让不信任情绪不断累积,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局面。
![]()
站在整个行业视角来看,雷军和小米汽车如今的遭遇其他新势力车企多多少少都经历过,类似的拷打只多不少。
但雷军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车圈几乎唯一一个“大男主剧本”,这条路能否走通意味着流量对车圈的作用能否持续。
时至今日,除了all in的雷军还在网红之路上往前冲,其他大佬们都在风潮过后基本进入了幕后隐身模式。
![]()
图源:雷军微博
沐浴在泼天流量之下,小米更应该探索出一条完备的舆情回应方案。
雷总亲自回应是一个好的开始,但质疑必然不会烟消云散,如何保持一个良性的关怀公关关切路线是个问题。
就拿之前的车门问题来说,与其说会听劝改进,不如直接公布“应急解锁的技术方案”“碰撞测试中的车门打开率数据”“后续的召回或升级计划”,用技术细节回应安全质疑,远比态度表态更有说服力。
针对用户对三电系统的担忧,不妨公开更多路试数据、极端环境测试报告,用透明化的方式证明技术可靠性。
小米汽车要摆脱当前的舆情困境,核心不是对抗黑公关,也不是强化听劝人设,而是要完成从人设驱动到技术筑基的转型。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用户的信任最终只能来自看得见的硬实力以及经得起验证的安全记录。
雷军作为营销的主力军,同样也要做责任的承担着,避免“微博仍在宣传产品以及日常健身”的割裂感。
在这个流量碎片化的时代,这种真实、专注、长期主义的人设,正是小米品牌最难以被替代的护城河。
但IP向来是把双刃剑,当用户带着对品牌神圣的向往慕名而来,迎来却撞上了产品可靠性、营销真实性的质疑,这种对比反差难免会带来人设崩塌。
或许当小米从最懂营销的科技公司转变为最有温度的科技企业时,雷军的口碑拐点才会真正到来。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