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中,城市照明作为基础民生工程,其管理模式正从 “被动运维” 向 “主动控制” 转型。传统路灯控制依赖人工开关、定时回路等简单方式,存在控制精度低、能耗浪费严重、故障响应滞后等问题。而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入,让智慧路灯控制实现了 “按需调光、精准管控、高效运维” 的突破,构建一套完整的智能控制解决方案,为城市照明管理降本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
一、控制需求:破解传统路灯控制的四大痛点
1. 控制精度低,能耗浪费严重
传统路灯多采用 “统一开关” 或 “分时段固定回路” 控制,无法根据实际场景动态调整。例如,凌晨道路人流量、车流量骤减时,路灯仍保持全功率运行;阴天、雨天光照不足时,无法提前开启或增强亮度,既造成能源浪费,又影响通行安全。
2. 控制方式单一,灵活性不足
依赖人工现场操作或固定时间设定,无法远程实时调整控制策略。遇到突发情况(如夜间临时交通管制、应急救援),需运维人员赶赴现场开关路灯,响应效率低;不同路段(如主干道、支路、景区道路)的照明需求差异大,传统控制无法实现 “一路一策” 的个性化调节。
3. 状态感知缺失,故障难以及时发现
缺乏对路灯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无法感知路灯的亮度、电流、电压等参数,灯具损坏、线路故障等问题只能通过人工巡检发现,故障识别周期长,部分偏远路段故障甚至长期未被察觉,存在安全隐患。
4. 数据孤立,控制策略无数据支撑
传统控制无数据积累与分析能力,无法基于历史能耗、车流量、天气等数据优化控制策略。例如,无法通过分析某路段的车流量变化规律,制定 “车来灯亮、车走灯暗” 的自适应控制方案,控制决策缺乏科学性。
针对上述痛点,物联网智慧路灯控制解决方案以 实时感知、远程控制、数据驱动、智能优化 为核心,通过软硬件协同,实现路灯控制的全链路智能化。
![]()
二、控制架构:三层架构设计,实现感知 - 传输 - 控制闭环
物联网智慧路灯控制解决方案采用 终端控制层、通信传输层、平台控制层 三层架构,各层级分工明确、协同联动,确保控制指令精准下达、运行状态实时反馈,形成完整的控制闭环。
1. 终端控制层:路灯控制的 “执行终端”
终端控制层是控制指令的最终执行者,负责采集路灯运行数据并执行平台下发的控制指令,核心设备包括 “智能控制器”“LED 调光驱动” 及辅助感知模块,构成路灯控制的 “最小功能单元”。
智能控制器:终端控制的 “核心大脑,具备数据采集、控制执行等功能。
与智能控制器配套的 LED 调光驱动,支持 0-100% 线性调光,根据控制器下发的指令精准调整 LED 光源亮度。
为实现 “场景自适应控制”,终端控制层可搭载辅助感知模块,采集环境与交通数据,为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光照传感器:实时检测环境光照强度(范围 0-200000lux),当光照低于阈值(如傍晚光照≤50lux)时,自动触发开灯指令,避免人工判断延迟;
车流量 / 人流量传感器:采用人体红外或视频识别技术,检测道路车流量(精度≥95%)、人流量,为 “按需调光” 提供数据支撑;
雨量传感器:检测降雨量,雨天自动提升路灯亮度(如从 50% 调至 80%),增强路面辨识度,保障行车安全。
![]()
2. 通信传输层:控制指令与数据的 “传输通道”
通信传输层是连接 “终端控制层” 与 “平台控制层” 的桥梁,负责将平台的控制指令可靠下发至终端,同时将终端采集的运行数据上传至平台,需满足 “低延迟、高可靠、广覆盖” 的传输需求。根据应用场景差异,采用 “无线为主、有线为辅” 的混合传输方案:
LoRa 传输:适用于远距离、低功耗场景(如郊区道路、工业园区),传输距离可达 1-10 公里,单网关可接入 500-1000 个终端,功耗低(控制器待机电流≤10mA),无需布线,部署成本低;
NB-IoT 传输:适用于广覆盖、低速率场景(如城市主干道、老城区),依托运营商基站覆盖,无需自建网关,传输稳定,支持海量终端接入(单小区可接入 10 万个终端),适合大规模部署;
4G/5G 传输:适用于需实时传输高清数据(如视频车流量检测)或对控制延迟要求高的场景(如应急救援路段),传输速率快(4G 下行速率≥100Mbps)、延迟低(5G 延迟≤1ms),确保控制指令实时下达。
在城市核心商圈、政务中心等对控制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区域,采用以太网(光纤 / 网线)有线传输,具备高带宽(千兆以上)、低丢包率(≤0.1%)、抗干扰能力强的优势,可保障控制指令与数据传输的绝对稳定,避免无线信号受遮挡、干扰导致的传输中断。
![]()
三、平台控制层:路灯控制的 “指挥中枢”
平台控制层是智慧路灯控制的核心,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构建,具备 “远程控制、策略管理、状态监测、数据分析” 四大功能,支持 PC 端、移动端(APP / 小程序)访问,实现对路灯的集中化、精细化控制。
1. 远程控制:实时精准调节,告别现场操作
平台支持 “单灯控制、分组控制、区域控制” 三种远程控制模式,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单灯控制:可对单盏路灯进行独立开关、亮度调节(0-100% 任意设置)、参数查询(如当前功率、亮度、温度),适用于故障排查或特殊需求(如某盏路灯需临时关闭维修);
分组控制:将同类型路段的路灯分组(如 “主干道组”“支路组”“景区夜景组”),可对整组路灯批量下发控制指令,例如将 “支路组” 路灯在 22:00 后统一调至 50% 亮度;
区域控制:基于 GIS 地图,框选特定区域(如 “商业中心区域”“火车站周边区域”),实现区域内所有路灯的一键控制,如应急救援时,一键开启区域内所有路灯至 100% 亮度。
控制指令下发后,平台实时显示指令执行状态(“已下发”“已接收”“已执行”),并反馈路灯调整后的运行参数,确保控制效果可追溯。
![]()
2. 策略管理:自定义控制规则,实现 “无人值守”
平台支持用户自定义控制策略,通过 “时间、场景、数据” 三要素触发控制指令,实现路灯的自动化控制,减少人工干预:
(1)时间触发策略:基于时段的固定控制
用户可设置多时段调光参数,例如:
7:00-17:30(白天):亮度 30%(利用自然光,降低能耗);
17:30-22:00(夜间高峰):亮度 100%(满足人车通行需求);
22:00-6:00(凌晨低峰):亮度 50%(兼顾安全与节能);
6:00-7:00(清晨):亮度 80%(应对早高峰前的低光照)。
策略支持按工作日、周末、节假日区分,例如节假日景区道路可延长 100% 亮度时长至 24:00。
(2)场景触发策略:基于环境与交通的自适应控制
结合终端感知模块采集的数据,设置场景触发条件,实现 “按需调光”:
光照触发:当光照传感器检测到环境光照≤50lux 时,自动开启路灯;光照≥200lux 时,自动关闭或调至 30% 亮度;
车流量触发:微波雷达检测到路段车流量≥5 辆 / 分钟时,亮度调至 100%;车流量<2 辆 / 分钟时,亮度调至 50%,车辆接近时(距离 50 米)自动提升亮度,车辆离开后 1 分钟恢复低亮度;
天气触发:雨量传感器检测到降雨量≥5mm/h 时,亮度自动提升至 80%;雾霾天气(PM2.5≥200μg/m³)时,开启路灯的 “防雾模式”,增强穿透力。
(3)应急触发策略:基于突发情况的快速响应控制
平台支持手动或自动触发应急控制策略,应对突发场景:
应急救援触发:接收到消防、交警的应急指令后,一键开启救援路线上的所有路灯至 100% 亮度,并保持常亮,直至救援结束;
故障联动触发:当某盏路灯检测到线路故障时,自动触发周边 3 盏路灯提升至 100% 亮度,弥补故障路灯的照明空缺,同时推送故障报警至运维人员。
![]()
3. 状态监测:实时掌控路灯运行,故障主动预警
平台通过 GIS 地图直观展示所有路灯的分布与运行状态,以不同颜色标注路灯状态:
绿色:正常运行(亮度、功率、温度均在正常范围);
黄色:预警状态(如温度≥60℃、功率偏差≥10%,可能存在潜在故障);
红色:故障状态(如灯具不亮、电流为 0、通信中断)。
点击单盏路灯图标,可查看实时运行数据(功率、亮度、电压、电流、温度)及历史数据曲线(近 24 小时、近 7 天)。当检测到参数超出阈值时,平台自动推送报警信息(短信、APP 推送)至运维人员。
![]()
4. 数据分析:基于数据优化控制,降本增效
平台具备数据存储与分析功能,通过挖掘历史数据价值,为控制策略优化提供依据:
能耗分析:统计单灯、路段、区域的日 / 周 / 月能耗数据,生成能耗排名与节能报表,分析高能耗路段的原因(如控制策略不合理、灯具老化),例如发现某支路凌晨能耗过高,可调整该路段凌晨亮度至 40%;
控制效果分析:对比不同控制策略的能耗与照明效果,例如分析 “车流量自适应控制” 与 “固定时段控制” 的能耗差异,若前者比后者节能 25%,则在全路段推广该策略;
设备寿命预测:通过分析路灯功率衰减趋势(如功率从 100W 降至 70W)、温度变化规律,预测灯具的剩余寿命,提前制定更换计划,避免突发故障。
![]()
四、核心控制功能亮点:四大创新,提升控制价值
1. 单灯级精细化控制,能耗降至最低
区别于传统的 “回路控制”,方案实现 “单灯独立控制”,可针对每盏路灯的实际需求调整亮度与开关时间。例如,道路两侧的路灯可根据人行道与车行道的照明需求差异,分别设置亮度(车行道侧 100%,人行道侧 70%);靠近小区的路灯可在 22:00 后调至 40% 亮度,避免影响居民休息。
2. 离线控制保障,避免通信依赖
终端智能控制器支持本地缓存控制策略,当通信网络中断时(如基站故障、光纤损坏),自动执行预存的控制指令,确保路灯正常运行。
![]()
3. 多维度数据联动,控制策略动态优化
平台整合路灯运行数据、环境数据(光照、雨量、PM2.5)、交通数据(车流量、人流量)、天气数据(天气预报),通过大数据算法动态优化控制策略。例如,结合天气预报的 “明日阴天” 信息,提前调整次日的开灯时间(比晴天提前 30 分钟);通过分析某路段近 3 个月的车流量数据,发现该路段周末凌晨车流量极少,将周末凌晨亮度从 50% 降至 30%,进一步节能。
4. 移动端便捷控制,管理随时随地
配套的移动端 APP 支持运维人员、管理人员随时随地控制路灯:
运维人员可通过 APP 接收故障报警,导航至故障地点,维修完成后在 APP 上标记 “故障修复”,更新路灯状态;
管理人员可通过 APP 查看实时能耗数据、亮灯率报表,临时调整控制策略(如临时开启某路段路灯),无需在 PC 端操作,提升管理灵活性。
![]()
五、应用场景落地:从 “理论” 到 “实践” 的应用案例
1. 城市主干道控制场景
主干道车流量大、通行时间长,需保障夜间照明亮度,同时避免凌晨低峰期能耗浪费。采用 “车流量自适应 + 时间触发” 双重控制:17:30-22:00(高峰时段),亮度 100%;22:00-6:00(低峰时段),基于微波雷达检测车流量,车来灯亮(100%)、车走灯暗(50%);6:00-7:00,亮度 80%;
配套光照传感器与雨量传感器,阴天提前 15 分钟开灯,雨天亮度提升至 80%。
2. 景区道路控制场景
景区道路白天需兼顾游客步行照明,夜间需营造 “夜景氛围”,同时避免过度照明影响生态。分时段 + 场景控制:8:00-18:00(游客高峰),亮度 50%(满足步行需求,避免强光刺眼);18:00-22:00(夜景时段),采用 “渐变调光”(从 50% 缓慢升至 80%,再缓慢降至 30%),营造柔和夜景;22:00 后,亮度降至 20%(仅保障安全照明,减少生态影响);
节假日调整:节假日延长夜景时段至 24:00,增加 “节日模式”(路灯按固定频率轻微闪烁,营造节日氛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