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2025年的权威词典年度词汇榜单,被科技感和潮流感彻底承包了。柯林斯词典将AI领域的“vibecoding”推上年度词汇宝座,Dictionary.com却爆出冷门,选了数字“67”作为年度词。
这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选择,恰恰勾勒出当下语言世界的两大趋势:一边是AI技术强势渗透,催生出一批反映人机关系的新词;
另一边是年轻人主导的潮流用语,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快速传播。
从2023年的“authentic”“hallucinate”,到2024年的“brainrot”,再到2025年的“vibecoding”,AI相关词汇在年度榜单上接连亮相。
这些词汇不只是语言的新鲜血液,更像一面面镜子,清晰映照出AI从概念走向日常,人们从好奇、担忧到适应的心态转变,也记录着科技与社会碰撞出的每一个火花。
一、vibecoding登顶:2025,凭感觉和AI聊出代码
![]()
2025年最火的技术热词,非柯林斯年度词汇“vibecoding”莫属。这个由特斯拉前AI总监、OpenAI创始工程师AndrejKarpathy在2025年2月提出的概念
中文常译为“氛围编程”,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编程的传统认知。
它的核心玩法特别简单,就是开发者不用再逐行敲代码,而是用自然语言跟AI描述想要的功能,剩下的代码编写工作全交给AI来完成。
就像Karpathy调侃的那样,“编程界最热门的新语言是英语”,哪怕是不懂编程的普通人,也能靠着聊天让AI帮自己开发应用。
这种“跟着感觉走”的编程方式,被不少人比作“代码界的即兴演奏”。Karpathy自己就用搭配语音识别工具的Cursor编辑器开发,坦言“几乎不再碰键盘”,只需不断跟AI说效果,就能完成开发。
vibecoding能成为年度词,数据和影响力都足够有说服力。自2月诞生后,它迅速登上《纽约时报》《卫报》等主流媒体版面,3月还被收入韦氏词典的新兴俚语条目。
柯林斯的语言学家从240亿词汇的语料库中捕捉到它的爆发趋势,发现不仅硅谷程序员在热议,普通用户也在谈论“AI帮写代码”。
和它一起入围柯林斯年度候选名单的词也满是科技趣味。源自《星球大战》的“clanker”,现在成了吐槽AI聊天机器人的词,堪比中文里的“人工智障”;
“biohacking”指生物黑客式的自我改造;“broligarchy”则调侃科技富豪把控权力的“兄弟寡头政治”。这些新词凑在一起,鲜活展现了AI如何重塑我们的语言和生活。
不过vibecoding也引发了一些资深程序员的质疑。他们觉得这种模式下开发者会弱化对代码的审查和掌控,可能埋下程序漏洞的隐患。
但不可否认,它的走红已经标志着编程领域迎来人机协作的全新范式。
二、历年AI关联热词:记录人机博弈中的担忧与诉求
![]()
vibecoding的登顶并非偶然,回溯近几年各大词典的年度词汇,AI早已悄悄成为背后的核心推手。从对技术缺陷的吐槽到对数字生态的担忧,这些词汇藏着人们面对AI浪潮的复杂心态。
2024年牛津词典的年度词汇“brainrot”(脑腐),就和AI主导的数字内容生态密切相关。这个带点夸张的俚语,专门形容过度沉迷碎片化数字内容后,大脑出现的迟钝、注意力退化等状态。
随着AI生成内容爆发式增长,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低质、无营养的信息。人们发现无节制刷手机后,自己越来越难专注思考,仿佛“脑子生了锈”。
牛津语言部总裁卡斯帕・格拉斯沃尔直言,这个词道出了数字生活的潜在危险,也开启了关于人性与科技的新一轮深度讨论。
当年的候选词“slop”更直指AI痛点,它特指AI生成的劣质网络内容。虽然没能当选,但能进入候选名单,足以说明2024年AI低质内容已经多到让大众反感的地步。
时间再往前推到2023年,两大词典的年度词更是直接和AI正面挂钩。韦氏词典选中了“authentic”(真实),这个老词在AI时代被赋予了新的重量。
那一年,deepfake技术兴起,AI能轻松生成以假乱真的图像、和文本,真假信息难辨成了大问题。
人们对“真实”的搜索量暴增,对原汁原味、非伪造的内容和信息的需求愈发强烈。韦氏词典主编彼得・索科洛夫斯基解释,这个词的走红,正是科技冲击下社会心理的真实映射。
同年剑桥词典将“hallucinate”(幻觉)列为年度词汇之一。这个原本描述生病或服药后产生幻觉的心理学词汇,在2023年有了全新含义——专门指代大语言模型胡编乱造虚假信息的现象。
剑桥词典还特意为这个新义项扩容,坦言它切中了当年人们热议AI的核心。而此前柯林斯刚把“AI”本身选为年度词,从宏大概念到具体缺陷,AI相关词汇的连番霸榜,足见其当时的热度之高。
这些词汇就像一个个时间戳,把人们面对AI时的担忧、诉求都刻进了语言里,成为人机关系演变的生动注脚。
三、氛为编程的另一面:是效率革命还是隐患暗藏?
![]()
作为2025年的顶流热词,vibecoding带来的不只是编程方式的改变,更引发了整个行业对人机协作边界的思考。它和我们熟悉的AI辅助编程,其实有着本质区别。
现在很多开发者用的GitHubCopilot这类工具,更像是“AI助手”,开发者会仔细审查AI补全的代码,确保符合需求,方向盘始终握在自己手里。
但vibecoding更像是“人机共创”,开发者彻底从逐行写代码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转而扮演需求提供者和结果把关者的角色。
这种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对新手来说,它降低了编程的入门门槛,不用死磕复杂语法就能开发简单应用;
对资深开发者而言,它能节省大量编写基础代码的时间,让他们专注于更核心的架构设计。
适配这种编程方式的工具也应运而生。比如Cursor编辑器,能深度融入开发环境,开发者选中代码就能唤出AI解释,还能直接跟AI说“加个导出PDF的按钮”
它就会尝试编辑文件完成功能添加,像身边有个全天候待命的全栈搭档。还有SourcegraphCody,能索引整个项目代码,结合项目上下文给出修改建议,特别适合在现有代码基础上做开发。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不少资深从业者担心,“跟着感觉走”的编程会让开发者逐渐丧失对代码的掌控力。
毕竟AI生成的代码可能存在隐蔽漏洞,若开发者跳过详尽审查环节,盲目信任AI,很可能给程序埋下安全隐患。
《纽约时报》就曾指出,vibecoding某种程度上是“在不理解代码如何工作的情况下接受AI代码”。这种做法短期能提升效率
但长期来看,可能会削弱开发者的基础能力,尤其对新人来说,缺乏编写和调试代码的实操经验,未必是好事。
不过也有乐观观点认为,技术迭代本就会改变行业分工。vibecoding把人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反而能推动行业把更多精力放在创新上,这或许是编程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年度词冷门黑马:数字67凭啥风靡全球?
![]()
就在柯林斯用vibecoding点燃科技圈时,Dictionary.com选出的2025年度词,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这个年度词居然是数字“67”。更特别的是,它要读作“六、七”,而非“六十七”。
这个看似普通的数字,在年轻人的圈子里早就悄悄走红。Dictionary.com的组委会分析了大量新闻、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数据后发现
从2025年夏天开始,对“67”的搜索量就一路飙升,且热度持续不退。
它的含义特别接地气,大概就是“还行”“凑合”“刚过及格线”的意思,就像给一件事打了六分或七分。比如朋友问“今天新出的电影怎么样”
可以随口答“67吧”;同事问“这次方案初稿行不行”,用“67”回应就代表暂时合格,还有优化空间。
这种模糊又随性的表达,特别符合年轻人的沟通习惯。不用纠结于精准评分,简单一个数字就能传递态度,也正因如此,它在社交平台上快速传播,最终走进了词典组委会的视野。
有趣的是,就连Dictionary.com的组委会都坦言,他们还在努力摸清这个词的完整含义和传播细节。
但这个词的爆火本身就很有意义,它展现了年轻人主导的潮流用语的传播魔力——没有复杂的概念,不用权威背书,仅凭大家的爱用、多用,就能从小众圈子走向全球。
从科技感满满的vibecoding,到随性的数字67,2025年的两大年度热词看似割裂,实则共同证明了语言的生命力。
前者记录着科技对生产方式的颠覆,后者彰显着年轻人对表达习惯的革新,而这正是当下时代最鲜活的写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