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东京银座的药妆店终于熄了灯。货架空荡,中文导购提前下班。就在一周前,这里还挤满提着大袋小包的中国游客。如今,北京直飞东京的航班取消过半,大阪关西机场免税店日销售额暴跌七成。一场由安全提醒引发的寒流,正席卷日本旅游经济的每一根神经。
11月中旬,中国外交部、文旅部、教育部接连发布赴日安全预警,直指日本社会治安恶化与政要涉台挑衅言论。六家中国航司迅速响应,开放中日航线免费退改签。航班数据应声跳水——第45周航班量较两周前下降14.5%,预测两周内将跌破600班,恢复率不足四成。这不是普通的出行提示,而是一次精准的非对称反制。
安全风险是否真实存在?数据给出了答案。2024年,中国内地游客在日消费达1.73万亿日元,占外国游客总消费额21.3%;若计入港澳台,这一比例飙升至42.8%。在北海道滑雪场,中国游客占比高达55%;在京都和服租赁店,八成生意来自中国。日本早已习惯中国人的“爆买”——银座的相机、心斋桥的面膜、秋叶原的电器,曾因中国游客而货架告罄。如今,这些场景正迅速退场。
但此次预警的特殊性,不在于治安个案,而在于其政治信号。中国海外安全提醒素有三级体系:“注意安全”“谨慎前往”“暂勿前往”。对日本启用接近“暂勿前往”的措辞,是近年来首次针对发达国家的高规格警告。对比过往,对苏丹、刚果(金)等战乱地区的撤离令属常规操作,而对一个G7国家采取如此强度的人员流动管控,实为罕见。这已超出单纯的风险告知,演变为外交意志的延伸。
日本政府嘴上强硬,内心却在颤抖。高市早苗拒不收回涉台言论,外务省称“绝无可能答应”中方要求。但经济界的警报早已拉响。《每日新闻》坦言“旅游业将受重创”,共同社指出“事态超出预期”。龙谷大学教授松岛泰胜直言:这是在“自毁饭碗”。更深层的焦虑在于,若中国进一步限制稀土出口或物流绕行,日本制造业的供应链成本将全面承压。
人员往来从来不只是旅行自由的问题,更是国家间实力与忍耐力的较量。中国用一张张退票、一次次取消行程,向世界展示了一种新型博弈方式:不靠军舰,不靠制裁清单,而是让市场力量成为外交的回音壁。当日本政客在议会高谈“安保战略”时,北海道的滑雪教练正面临失业,大阪的民宿老板在计算还能撑几周。
全球化最深刻的逻辑,是利益的相互穿透。你可以在演讲中挑衅,但无法让空荡的商店重新热闹。中国游客的缺席,正在教会日本一课:有些红线,踩了就要付出代价。
当安全提醒变成外交武器,旅行自由便成了国运的晴雨表。这一次,轮到日本体会被“断流”的滋味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