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内战的崩塌逻辑:当军队不再为国家而战
【导语】
苏丹的内战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首都喀土穆的战火几乎从未停歇。当全球的目光被其他热点地区吸引时,这片东非土地上的人道灾难正在滑向“不可救助”的深渊。
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不是一场传统意义上的内战。我们习惯于用政治分歧、民族矛盾或意识形态对立来解读冲突,但在苏丹,这些标签都已失效。
苏丹的悲剧,是一个国家被彻底私有化后,两个最大的武装企业集团——苏丹武装部队(SAF)和快速支援部队(RSF)——为争夺国家资产而展开的一场残酷商战”。这场战争的逻辑,无关信仰,也无关主义,只关乎黄金、港口和资源的控制权。
1. 国家的“慢性死亡”:崩塌非一日之寒
苏丹的崩塌并非始于2023年4月15日的枪声。它是一个缓慢而痛苦的“慢性死亡”过程,多年积累的裂痕最终显现。
在过去几十年的国家建设中,苏丹逐渐形成了一套复杂的权力结构与经济模式。为了维持国家治理和应对内部叛乱,当时不得不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他一方面削弱了正规军(SAF)的权力,防止其坐大;另一方面,他扶植了“快速支援部队”(RSF)的前身——“金戈威德”(Janjaweed)民兵。
这支民兵武装由赫梅蒂(Hemedti)领导,最初在苏丹国内部分地区执行安全任务。作为回报,他们逐渐获得了对当地金矿的控制权,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壮大。
2019年,苏丹人民起义,似乎迎来短暂的和平发展,文官政府一度与军队共享权力,尝试在动荡中寻找新的政治平衡。然而,这种脆弱的平衡在2021年被打破。SAF的领导人布尔汉(Burhan)和RSF的领导人赫梅蒂——这两位昔日的盟友——联手发动政变,将文官总理软禁。
那一刻,苏丹的国家主权已经名存实亡。国家机器的最后两个持股人联手清退了其他股东。而2023年的战争,不过是这两位最大的股东之间,因股权分配不均而爆发的最终火并。
2. 两只“怪兽”:当军队成为私人公司
理解苏丹内战的关键,在于看清SAF和RSF的真实面目。它们早已不是为国家利益而战的军队,而是两个庞大的、追求利润的“经济-军事复合体”。
![]()
苏丹武装部队(SAF): 表面上,它是国防军。实际上,它是一个庞大的经济帝国。SAF控制着苏丹的国防工业、农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甚至银行业务。布尔汉与其说是一名将军,不如说是这个庞大军事控股集团的CEO。对他们而言,维护国家统一的口号,更多是为了维护其经济版图的完整性。
快速支援部队(RSF): 它的私有化属性更为赤裸。RSF的崛起,本质上是赫梅蒂的家族企业的崛起。他们通过控制苏丹最赚钱的黄金矿山,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RSF的资金不来自国家财政,而是直接来自黄金出口。赫梅蒂用黄金招募士兵,购买武器,甚至在海外充当雇佣军,将战争服务出口海外。
当赫梅蒂试图将RSF的资产(士兵和武器)并入国家体系(即与SAF合并)时,矛盾爆发了。这不是军队整合,而是一场企业并购谈判——赫梅蒂希望高位套现,而布尔汉则希望低价收购。谈判破裂,商战便升级为热战。
而这两只怪兽之所以不肯停手,是因为它们争夺的,不只是权力,还有能让它们续命的资源。
3. 战争的“标的”:黄金、土地与资源再分配权
如果这是一场商战,那么双方争夺的标的物是什么?
绝不是”民主”或”民生”。
![]()
首先是黄金。 苏丹是非洲主要的黄金生产国之一,而RSF正是通过控制大部分金矿而崛起的。这场战争,首先就是对”黄金供应链”的争夺。
其次是农业。 双方激战的”杰济拉州”(Gezira Scheme)——这个非洲最大的灌溉农业区。谁控制了这里,谁就控制了苏丹的粮仓和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的出口。
最后是首都。 双方在喀土穆的拉锯战,争夺的不是执政合法性,而是中央银行的金库、主要进出口的审批权和国家的印钞机。
这场战争的,不是权力,而是利润——谁能动用国家最后那点存量资产。由谁来开采、由谁来运输、由谁来出口、利润归谁。
4. 外部“赌局”:红海走廊的地缘政治
苏丹的私有化战争,迅速吸引了各路天使投资人。但这些外部支援者,押注的绝非虚无缥缈的理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地缘利益。
苏丹地处红海走廊,这是全球最繁忙的海上贸易通道之一。
一些外部力量被认为在支持RSF。他们看中的可能是赫梅蒂控制的黄金贸易链,以及通过一个非国家行为体(RSF)来撬动红海战略平衡的可能性。一个易于控制的军阀远比一个强大的主权国家更符合其利益。
而苏丹的北方邻国,则传统上支持SAF。该国无法容忍在其漫长的南部边境出现一个由民兵控制的失败国家。他们支持布尔汉的正规军,只是为了维持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家秩序——哪怕那秩序本身已经千疮百孔。
还有一些外国行为体,则被指在RSF控制的黄金矿区活动,以安全服务换取黄金开采权。
其他主要大国则在红海的另一侧斡旋停火。他们不希望红海的航运安全受到一个失控的苏丹的威胁。
所有外部力量都在下注,但赌的不是苏丹的未来,而是自己在红海走廊的战略立足点和经济利益。
5. “不可救助”:从无人救援到无处可逃
在这场企业战争中,最被无视的,是苏丹的普通人民。他们不是公民,只是资产负债表上可以被忽略的消耗品。
![]()
人道灾难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恶化。数千万人(占总人口近一半)需要紧急援助,数百万人流离S所,大规模的饥荒正在逼近。
这场灾难已经从无人救援(因国际社会关注点转移)演变为”不可救助”。
“不可救助?”,是因为交战双方都在系统性地将人道主义武器化。SAF和RSF都蓄意抢劫救援物资、袭击人道主义工作者、封锁敌方控制区的援助准入。医院被反复轰炸,粮食仓库被洗劫一空。
当战争的目的不是解放而是盈利时,人道主义通道就是必须被切断的敌方补给线。平民的饥饿,反倒成了双方逼迫对方屈服的筹码。
6. 结论:被战争误读的“无主之地”
苏丹,这个曾经的非洲第三大国,如今成了一片被战争严重误读的无主之地(Terra Nullius)。
![]()
世界仍然习惯于用政府军对抗叛军的旧框架来看待这场冲突。但事实是,苏丹已经没有政府了。它只有两个装备精良、以盈利为目的的“安保公司”,在争夺一块巨大无主资产的独家经营权。
在这片土地上,暴力不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暴力本身就是生意。只要黄金还能开采,只要港口还能收费,这场战争的商业模式就能持续下去。
对于布尔汉和赫梅蒂这样的“战争CEO”来说,停火的代价,可能远比继续战争要高昂得多。世界在等待一个可以谈判的国家回来,但也许那国家已经被卖掉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