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选举进入新一轮关键时刻,中美之间的博弈也因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惯例,秘书长一职由不同地区轮流担任,本次选举应由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推举候选人。
然而,美国却提出打破这一惯例,主张在全球范围内“择优录取”,这一提议不仅挑战了联合国的既定规则,也引发了中国等多国的强烈反对。
![]()
美国提出的“择优录取”主张表面上强调效率和公平,实质却是希望通过改变规则,将联合国秘书长变成符合自身利益的“自己人”。
长期以来,美国在联合国事务中寻求更大的话语权,试图通过掌控秘书长人选来限制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同时避免联合国在国际问题上对其批评。
现任秘书长古特雷斯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尽管美国是联合国的重要会员国,但古特雷斯在许多国际事务中表现出了独立性,甚至不吝批评美国及其盟友的行为。
这显然让美国感到不满,因此希望通过改变选举规则,为自己争取更大的优势。
然而,美国的这一提议遭到广泛反对。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辩论中明确表示,选举必须遵守《联合国宪章》授权和既定程序,维护选举的公平性和传统。
他强调,刻意突破惯例、制造分裂的行为只会拖累选举进程,损害会员国的共同利益,也不符合联合国的整体利益。
事实上,美国试图打破联合国选举传统并非首次。
1981年联合国秘书长选举期间,中美之间就曾因类似问题陷入僵局。当时,美国支持连任两届的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继续连任,而中国则主张秘书长应来自发展中国家。
中方连续16次动用否决权,最终迫使美国放弃瓦尔德海姆,双方妥协推举了来自拉美的德奎利亚尔担任秘书长。
这一事件不仅奠定了地区轮换制的传统,也成为中美在联合国博弈的经典案例。
如今,中美两国再次因秘书长选举问题产生分歧。
美国希望通过“择优录取”绕开传统,而中国则坚持维护选举规则的严肃性与公平性。
如果双方僵持不下,中国很可能再次动用否决权,阻止美国支持的候选人当选。
而这一过程可能会让选举陷入长期僵局。
中美在联合国秘书长选举问题上的对抗,不仅仅是一次选举规则的争议,更是两国在全球治理框架内权力斗争的缩影。
如果美国的主张得以实现,可能会削弱联合国秘书长的独立性,使其更容易受到大国的操控。
而如果中国坚持传统规则并成功阻止美国候选人当选,则有助于维护联合国的公信力和公平性。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博弈都将对联合国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多边组织之一,联合国的独立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国际秩序的稳定。
中美两国能否通过妥协找到共同点,将成为决定这场选举走向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