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指南作者:鹅捌
2023年,一则讣告在网上刷屏,当事人是我国著名作家毕淑敏。
毫无疑问,这是假消息。
朋友打来电话,毕淑敏才后知后觉,自己居然“被死亡”了。
在当今文坛上,毕淑敏是独一份的存在,她从不打笔仗、不妄言、不混圈子,只在自己书桌上默默耕耘。
如此低调也能被人中伤,造谣者实在可恶。
不过后来媒体采访,她只是淡淡回应:
去做让自己开心、有意义的事吧,不要拿着时间去跟别人生气。
这种淡然,倒是和她笔下文字的气质,一模一样。
![]()
1952年,毕淑敏出生在新疆伊宁,在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新疆的风景和建设历程,长久地改变了她。
她的父母当年随军征战新疆,曾在此地驻留。
实际上,她祖籍山东文登,从小在北京长大。
相比很多同时代出来的作家,毕淑敏的童年算是过得很顺了。她个子高,成绩好,家庭出身更是根正苗红。
![]()
毕淑敏一家
网上关于她童年的记述不太多,但有一篇她自述的文章流传很广——
有一年,学校组织参加市里的歌咏比赛,从各个班级精挑细选了一批人组成合唱团,毕淑敏也被选在其中。
但在即将上台之际,不知道是出于何种心理,音乐老师以跑调为由,将毕淑敏踢出了队伍。
当着一大班同学的面,音乐老师对她说:毕淑敏就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现在,我把你除名了!
后来为了不打乱队形,被赶走的毕淑敏又被老师拉回了合唱队伍,但要求她只能张嘴,不能发声。
![]()
后来,合唱队拿了很好的名次,但毕淑敏“从此遗下再不能唱歌的毛病”。
多年后她谈及那次羞辱,说:
“虽然今天已能明白她当时的用意和苦衷,但我无法抹去她在一个少年心中留下的惨痛记忆,烙红的伤痕直到数十年后依然冒着焦煳的青烟。”
如果说北京的生活让毕淑敏变得压抑,那很快,另一方天地即将解放她的心灵。
1969年,风暴初起,毕淑敏报名参军,远远地离开了那个漩涡中心。
![]()
第十八军先遣支队进藏途中
那一年,不到十七岁的她,跟着部队一路跋涉颠簸,到了西藏阿里地区,成为一名卫生员。
初到阿里,毕淑敏完全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
风沙肆虐,寒风刺骨,空气稀薄,目之所及,皆是漫无边际的辽阔高原。
![]()
1970年代毕淑敏在西藏阿里军区工作
那里的生活,艰苦程度完全颠覆了毕淑敏此前十多年的生活经验——
寒冬腊月,他们在极寒天气里,负重30公斤拉练;
缺乏新鲜蔬菜,他们把“像纸片一样干燥的洋葱皮”熬成糊做饮食;
因为长时间缺氧、缺维生素,毕淑敏嘴唇皲裂,一张嘴说话,绿豆大小的血珠便一滴滴往下掉。
她一把把地吃维生素片,依旧不顶用,最后是用胶带粘住嘴唇,裂开的口子才慢慢合在了一起。
![]()
西藏阿里地区
这样的日子,一眼望不到头,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回家显得遥遥无期,毕淑敏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解脱,一望无际的冰雪让她感到绝望。
最严重的时候,她一度崩溃到想要自杀。
在一次野营拉练中,她甚至为自己策划了一场坠崖。
她当时想,“这样的苦难何时才能结束呢,我年轻的生命为什么都用来忍受这种非人的痛苦?”
但既然选择了,就没有退路。
![]()
毕淑敏(后排左一)和战友们在一起
在昆仑山区的日子里,毕淑敏完成了结婚生子的大事。
他的丈夫后来回忆:
第一次见到毕淑敏,首先关注到的“既不是她的容貌,也不是她的才气,吸引我的是她的神情,那样一种不属于年轻女孩的镇定和平静。”
这种镇定伴随着毕淑敏在高原地区一待就是整整11年,在这期间,她凭借着这股镇定,从卫生员一路走到军医的岗位上。
![]()
毕淑敏夫妇
只有在一个瞬间,这种镇定被击得支离破碎——她的儿子被诊断出佝偻症。这让身为医生和母亲两重身份的毕淑敏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她向上面报告,打申请:“我已经把我最好的青春奉献给了阿里,接下来,我想把我剩下的时间奉献给我的儿子。”
就这样,毕淑敏转业,回到了从小生长的北京,成为了一名医生。
![]()
冰天雪地的日子是毕淑敏人生的养分,但养分变成素材,还欠缺一支笔。
在毕淑敏前三十年的人生里,她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在自己主治医师的简介前,加上作家两个字。
1986年,她已是北京某厂区卫生所所长,生活日渐安定。
但她发现和同事、病人们聊起阿里时,大多数人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更遑论关于那片土地上,那群戍边战士默默消逝的生命与青春。
![]()
阿里地区戍边战士
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人生逆转,毕淑敏决定拿起笔,也仅仅是想把那片高原上发生的故事给写下来,让更多人知道。
在当初,毕淑敏的这个举动并不被周围的家人和朋友看好,她的丈夫更是认为,“一个拖着孩子的中年妇女,早已不是文学青年头脑发热的年纪,何必要自讨苦吃呢!”
但毕淑敏义无反顾。
那时候,她甚至分不清短篇和中篇小说的字数区别,只是闷头写,写完了就画上句号。
![]()
毕淑敏
后来,这篇以她自己军旅见闻为蓝本的小说,被她取名为《昆仑殇》,寄给了解放军文艺杂志社。
不料,这篇小说在编辑部引起极大讨论。
因为他们觉得行文不像女性,看上去作者至少有十年的写作经验。于是他们把毕淑敏请到编辑部,想看看她的其他作品。
毕淑敏只能尴尬回道,我过去写的都是病历,最长、最详尽的是死亡报告。
最后,《昆仑殇》在1987年的《昆仑》杂志上重磅推出,毕淑敏由此声震文坛。
![]()
毕淑敏《昆仑殇》| 新星出版社
她不是科班出身,尽管写作成名后也和余华、莫言、迟子建等人作为同班同学一起念过北师大中文系的研究生班。
但毕淑敏注定要和他们走出一条不一样的文学路。
如果说鲁迅、余华是“弃医从文”,那毕淑敏则是“既医又文”。
成为作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毕淑敏仍旧是一个医生。
即便是后来本着为生命负责的态度,她放弃从医专职写作,但笔下的文字大多也都和过往的从医经历相关。
![]()
毕淑敏《大家书斋》采访
从90年代开始,毕淑敏陆续写下《预约死亡》《红处方》《拯救乳房》《花冠病毒》等知名小说,在中国文坛划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预约死亡》,她写的是临终关怀医院的众生相;
《拯救乳房》,她讲的是乳癌患者小组里的生死挣扎;
《花冠病毒》,则是她2003年深入非典一线采集资料,历时8年写作而成。
不少读者甚至觉得她精准预言了五年前的那场大疫。
![]()
毕淑敏远行系列作品
有人称毕淑敏是“新体验派小说的代表”,而她自己也说,“如果我不当医生,可能就不是今天这样一种写作倾向了。”
虽然几十年下来写了大几百万字,但其实她落笔非常沉稳、谨慎,那就是只写那些她喜欢的、熟悉的、或者亲历的。
一如她后来转向心灵系列散文写作前,还专门修了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开了一家心理诊所一样,
写作对其他作家来说是谋生的入口,但对毕淑敏来说,则是生活的出口。
![]()
毕淑敏在她的心理咨询室
以这种真诚的姿态对待写作,她笔下的文字很难不让人动容。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并未完整读过她几部作品,只是零星在试卷的阅读理解或者杂志上读过她的一些篇章,便能把“作者毕淑敏”这几个字记得很久很久。
有一年,在临终病房,毕淑敏独自陪着一位陌生老人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他的子女站在门外,不忍心等到最后一刻。
![]()
弥留之际,老人握着毕淑敏的手,轻声说:
我觉得我这一辈子,怎么好像没活过啊。
作为医生,可能因为常见死亡而感到麻木或者呆滞。
但作为一个作家,就很难不为一个生命消逝前的如此反思而感到震颤。
从边陲高原到祖国心脏,大大小小的诊所、病房里,毕淑敏见过了太多生死。
![]()
毕淑敏
正是这种独特的身份视角,让她笔下对于“人这一生应该如何活着”的问题,远有着比常人更清醒的认识、更深刻的表达。
作家王蒙评价:
即使做了小说,(毕淑敏)似乎也没有忘记她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清澈如水的医心...
这也是很多人把她的书视作“解忧手册”“心灵处方”,能从其中获得无限治愈能量的原因。
![]()
写得清醒,正是因为活得清醒。
很多年前,毕淑敏就说:
“我知道我要什么,知道我会碰到哪些阻碍,我希望自己能知天命,能耳顺,能从心所欲不逾矩。从此,对这个世界不抱幻想,但并不悲观。”
于是,人生的下半场,她拿掉世俗的框架,开启了一场又一场的“冒险”。
![]()
毕淑敏在非洲之傲火车上过生日
56岁时,她辞掉一切,带着儿子完成环球航行;
58岁时,她站上百家讲坛,“破解幸福密码”;
65岁时,她登上北极点,赴一场极光盛宴;
73岁时,也就是今年,她出版70万字《昆仑约定》,完成“对一座山的承诺”。
![]()
毕淑敏《昆仑约定》| 人民文学出版社
她说:“我年轻时,身体里居住着沧桑的灵魂。当我七十岁时,借这部小说的书写,重新潜入十六岁半的心灵,寻觅温暖与光明。”
到了这个年纪,心力体力渐衰。
她知道,那些故事再不写,可能就真的“只有云知道”了。
于是她耗费近三年时间,以“三次急诊、四次住院”的代价,终于完成了这部恢宏巨作。
在她心里,这本书是她向着五十多年前的自己,遥遥挥手,面露微笑。
![]()
毕淑敏在班夫国家公园
那么多作品写下来,毕淑敏对写作和生活的态度,向来一以贯之——
那就是不谄媚流行,不逢迎大众,不看人脸色,不在乎各类评奖……尽兴生活,兀自写作。
不做华丽修饰,更不刻意去承载那些所谓的“深意”。自然流淌出来的状态,反而让她的作品有了打动人心的千钧之力。
愿每一个读者,都能如毕淑敏那般,在她的书里见天地,见众生,最后看见尘世中的自己。
参考资料:
1.中国新闻网《被造谣“去世”后,她和我们聊了聊死亡》
2.北青艺评《毕淑敏:讲述人生的传奇和生命的意义》
3.凤凰新闻《问答神州丨专访作家毕淑敏》
4.毕淑敏《昆仑约定》序言及其他作品
内容策划: 翟晨旭 夏夜飞行
排版设计: 蕾蕾 洛溪

![]()
文学杂志小传
转载、商务、作者招募合作丨请后台联系,凡本平台显示“原创”标识的文章均可联系编辑转载,未经授权转载视为抄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