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白振奎,笔名闲逸乐。斋号艺宝轩,生于一九五四年。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人,自幼爱好书画,特喜书法,擅长草书,在漫长的潜心研究学习积累中闯出了自己的书法风格,并得到了较多的职位和称号。
2020年荣获“国粹艺术名家”称号;
2021年被传统文化研究会、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授予“2021年度优秀书画家”头
衔,永久编入文化艺术人才库。四省书画协会会员,陕西省于佑任书法研究学会会员,陕西省长安山房书画院会员。
现任大荔县同州书画院副院长、大荔县文昌书画院副院长、渭南市榜书协会、大荔创作基地副秘书长。
![]()
![]()
![]()
墨韵载道 笔势通神——品白振奎先生草书艺术
中国草书艺术自诞生之日起,便以其挣脱羁绊的形态特质与直抒胸臆的精神内核,成为书法艺术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从汉代章草的古朴庄重,到晋代今草的灵动飘逸,再到唐代狂草的雄奇奔放,草书的每一次演进都承载着书家的生命感悟与时代的精神气象。在当代书坛,白振奎先生以数十年的潜心耕耘,在草书领域开辟出独树一帜的艺术天地。他的草书作品,既深植于千年书法传统的沃土,又饱含着当代人的生命激情,在笔墨挥洒间实现了传统精神与个性表达的完美融合,为当代草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鲜活范例。
![]()
![]()
艺术的创新从来不是无源之水,对白振奎先生草书艺术的解读,必须从他对传统的敬畏与深耕开始。先生自幼便对笔墨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在宣纸与墨汁的熏陶中,他逐渐将对书法的热爱聚焦于草书这一最具表现力的书体。为筑牢艺术根基,他以“啃硬骨头”的韧劲,遍临历代草书经典法帖,构建起系统的传统知识体系。与诸多浅尝辄止的习书者不同,白振奎先生的临帖始终秉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理念。他认为,临帖的终极目的不是复制古人的字形,而是透过字形探寻其笔墨逻辑与精神内核。为此,他常常将不同时代的草书经典并置研读,分析其笔法演变的轨迹与结字规律的传承。正如他所言:“传统是书法的根脉,唯有把根扎深,才能在创作中枝繁叶茂。”
![]()
![]()
![]()
如果说对传统的深耕是白振奎先生草书艺术的“根”,那么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便是其艺术生命的“魂”。草书的魅力核心在于线条的表现力,而先生对线条的驾驭早已达到“心手合一”的境界。他的线条最鲜明的特质是“劲健而不失灵动,沉着而蕴含张力”,这种特质的形成,源于他对笔锋的精准把控与长期的笔法锤炼。中锋用笔是先生的基本准则,无论是如长虹贯日的长线条,还是如惊雷乍响的短笔顿挫,他都能始终保持笔锋在纸面上的稳定运行,使线条呈现出“锥画沙”“印印泥”的质感。笔画连贯流畅,中锋与侧锋交替运用,线条如江水奔腾,充满动感与气势。
![]()
![]()
![]()
墨韵载道,笔势通神。白振奎先生用数十年的坚守与探索,诠释了草书艺术的永恒魅力,也践行了一位书家对艺术的赤诚与担当。他的草书作品,如同一座连接传统与当代的桥梁,让我们在笔墨挥洒间,既感受到千年书法的历史厚重,又体悟到当代艺术的鲜活活力。在他的笔墨世界里,我们看到了传统的力量,看到了创新的勇气,更看到了一位艺术家对生命与艺术的无限热爱。
![]()
![]()
白振奎先生的国画,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于笔墨间尽显传统意趣与生活真味。
![]()
![]()
白振奎先生的葡萄图,以水墨晕染出葡萄藤的苍劲灵动,叶片的浓淡干湿层次分明,似在微风中摇曳生姿。那一串串葡萄,或紫若玛瑙,或绿似玉珠,颗颗饱满透亮,樱桃图则是另一番清新雅致。一篮红樱桃色泽温润,晕染得宜,仿佛能感受到果实的鲜嫩多汁;散落于旁的几颗樱桃,疏密有致,与篮中果实形成呼应,蓝釉果盘的淡墨轻描,更衬出樱桃的明艳。笔墨简约却意韵十足,把日常果蔬绘得如此动人,足见白老师对生活细微之美的敏锐捕捉与深情表达。再看葫芦图,墨叶如泼,恣肆豪放,葫芦的橙黄鲜亮夺目,形神兼备,一只蜻蜓翩然飞至,为画面增添了灵动生气。
![]()
白振奎先生的画,扎根传统水墨技法,又融入对生活的真挚热爱。他擅于以细腻的笔触、鲜活的色彩,将平凡的蔬果草虫化为艺术佳作,每一幅都透着清雅的文人气息与浓郁的生活情趣,在尺幅之间,传递出对自然、对生活的无限深情,其艺术造诣与人文情怀,着实令人称道。
(文/田野)
欢迎点赞留言,喜欢老师作品随时留言联系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