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朋友圈出奇地冷清,几乎没见人晒订单、晒快递、晒“剁手”战果。但与此同时,一组数字却静悄悄地刷新了纪录——1.619万亿元。
这是中国电商大数据服务机构“星图数据”初步统计出的今年双十一全网销售额,比去年增长了12.4%。
![]()
双十一不再“热闹”,连那些年年蹲守零点抢购的“剁手党”都销声匿迹了。但细看数据,双十一并没有消失,它变成了一个更理性、更复杂的商业系统。那么,当消费者不再追着折扣跑,平台的钱又是怎么赚来的?
从熬夜蹲守到按需下单
过去的双十一像是一场全民狂欢,大家熬夜守着零点抢购,计算各种满减、分享拼单优惠券,一年中最具仪式感的“剁手节”非它莫属。但现在,“狂欢”变得冷静了。人们不再盲目跟风,更关注值不值。比如“300元以下无真羽绒服”这类话题,已经让不少人开始思考:买贵的真划算吗?
《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受访者对如今的双十一感到“麻烦”或“无趣”。原因很直接:规则太复杂,优惠套路太多,抢购体验越来越不像“购物节”,更像一场考试。不少消费者表示,他们更倾向于“按需购买”,而不是“被气氛带动”。
![]()
这种理性并不意味着消费力下降,只是消费决策方式变了。后疫情时代,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者都在向“价值导向型”靠拢。中国消费者正在变得更精明、更务实:他们不再被“全场五折”打动,而是更看重商品的长期价值和使用体验。
平台不靠热闹赚钱,靠的是算法和布局
消费者安静了,平台却没闲着。销售额怎么还在涨?关键在于,购物节已经退位,技术和策略成了主角。
现在的平台,不再把“低价刺激”当作唯一法宝,而是靠技术“让货找人”。AI推荐系统早就悄悄代替了节日氛围。你刷,它就推荐你可能想买的;你打开APP,它直接推你常买的品牌。甚至AR试穿、智能家电自动识别需求,这些功能都把“购物”从主动行为变成了“顺手下单”。
![]()
双十一也早就不局限于11月11日当天。今年的促销从10月初就开始打响,一直延续到11月中旬,整个战线被拉成了一个月。而且,它早就跳出了单一平台的局限,和线下商场、短平台全面融合。像万达、银泰和、快手,早已成为电商生态的一部分。直播带货也不再是“新鲜事”,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消费场景。
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消费模式正在成为主流。直播电商在中国网络零售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已经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引擎。
平台已经把双十一变成了“常态化运营”的一部分。它不再靠一天的狂欢赚大钱,而是靠日复一日的技术渗透、内容推送和渠道整合,把你“无感”的每一次点击都变成了交易。消费者觉得冷清,是因为他们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买单”了。
![]()
一场“安静”的重构,正在重写中国消费的底层逻辑
从表面看,今年的双十一看起来确实“没落”了。朋友圈没热度,抢购不疯狂,连年终盘点的“战绩”也鲜有人提起。但从数据看,它依旧强势得惊人——23年1.13万亿,24年1.44万亿,到今年的1.619万亿,几乎没有“衰退”的迹象。
这说明什么?说明双十一没没落,而是换了模样。它身上的节庆色彩逐渐褪去,留下的是算法、数据、供应链的协同作战,是消费者对“值不值”的冷静判断,是平台对“怎么卖”的深度布局。
当然,这种重构也带来了割裂感。一边是平台销售额连创新高,一边是消费者缺乏参与感;一边是供应链的转型升级,一边是传统商家的被动出局。双十一变得更强了,但也更冷了。
![]()
它反映了中国消费市场正在经历从“野蛮增长”走向“理性发展”的关键阶段。节日感在褪色,商业效率在上升。消费者选择更加谨慎,平台运作更加精密,供应链追求更加柔性。
双十一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只是在悄悄换挡。从情绪驱动走向价值导向,从节日营销切换到常态运营,从集中爆发转为多点渗透。看似无声,实则暗潮汹涌。
这场“安静的狂欢”,代表着商业环境更成熟、消费者更理性、平台更精密,也预示着未来的商业竞争将不再靠喧嚣,而靠系统。双十一的变形,是中国商业生态进化的一个缩影。谁能适应,谁就能留下。
![]()
至于“让人惊讶”的,是它还在涨的销售额,和越来越听不到声音的市场。这或许才是真正值得深思的地方。
信息来源:2025年天猫“双11”:剔除退款后成交额创新高 四年来全周期最好增长——证券日报 2025-11-16 18:0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