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对范仲淹“忧乐精神”的传承
杨德堂
范公惠泽邓州,深受邓人的尊敬和爱戴。庆历八年(1048年)春,朝廷将他调往荆南府时,邓州百姓遮使满道,请求范公留任。范公亦愿留邓,后得仁宗批准,在邓又任一年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邓州,去杭州赴任。
“姑苏人去三千里,宛邓惠沾百万家。”范仲淹离开邓州后,邓州百姓感其恩泽,不但在百花洲畔建范公祠,在古城内建景范楼。而且还将他供于邓州名宦祠,写入州志《良牧传》。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又在邓州城内创建三贤祠,内祀范仲淹和韩愈、寇准三位先贤。邓州人更把“忧乐精神”代代相传,成为邓州的一大精神支柱。
1.建祠纪念范仲淹
范仲淹离开邓州后,邓州在百花洲畔建生祠纪念他。因范仲淹去世后,谥号“文正”,生祠遂名范文正公祠。元丰元年(1078年),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来到邓州,拜谒范公祠,并作了十首诗。其六云:“公有一杯酒,与人同醉醒,遗民能记忆,欲语涕飘零”。那时范公离邓已三十年,邓州人说起范公来依旧是热泪盈眶,可见范公的遗泽之远及邓州人对他的敬仰之深。
![]()
范文正公祠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时任汝南道参政的范仲淹十六世孙范惟一到花洲书院瞻仰范公遗迹,祭拜祖先,并留下了祭文。称“公在邓,则泽及邓人;公在政府,则泽满天下。”
近千年来,范公祠历经沧桑,但屡圮屡修,香火不断,已成为莘莘学子及百姓祭奠英灵和缅怀先贤的一方圣地。
2.修书院振兴文运
邓州人对范公修建的百花洲、花洲书院、春风阁爱护备至,不断修葺使之成为邓州的一处胜景,位居邓州八景之首,明代称“花洲相迹”,清时称“花洲霖雨”。自宋以来,有记载的修复就达24次之多。2002年以来,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整修,修葺了春风堂、万卷阁、范文正公祠、景范亭、山长室、教习室,重建新建了春风阁、览秀亭、大成殿、文昌阁、百花洲及洲上的嘉赏亭、敬一亭、双忠亭、心源亭等。又以杏山之石叠山构峰,造湖理水,置瀑布叠水之景观。书院主体建筑,布局规整,大气恢宏;花洲园林,则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小桥流水,曲径通幽。
![]()
花洲书院
为丰富文化内涵,又于书院内设置范仲淹纪念馆、中国书院博览馆、姚雪垠文学馆、邓州历史文化馆和范仲淹诗文碑廊、中国书法大观碑廊、名人咏邓碑廊、邓州古碑廊。特别是大成殿内高6.16米、重16吨的金丝楠木孔子雕像,在全国绝无仅有,再加上四尊孔子弟子金丝楠木雕像,成为国内独一无二的艺术殿堂。
花洲书院的创办,开邓州千年之文运,邓州人贾黯在书院创建的当年便高中状元。范仲淹的忧乐精神更是影响着一代代邓州人,近千年来,邓州人才辈出。宋至清末,就出了3名状元,61名进士。清末至今更是仁人志士辈出。古代的如:北宋状元贾黯、元未农民起义领袖王权、明代忠烈名将铁铉、明代贤相李贤、清代武状元马殿甲等。近当代的如:国民革命先驱王庚先、语言学家丁声树、老红军刘向三、大文豪姚雪垠、抗日英烈梁雷、儿童教育家韩作黎、巾帼英杰杨蕴玉、军旅作家周大新等。
特别是还造就出了新时代传承忧乐精神的两个团队:一是渠首会战民工团。20世纪60年代末期,邓县陆续动员组织10万民工,奋斗10个年头,开展南水北调中渠首及引丹工程大会战。在大会战中,邓县人民传承范仲淹的忧乐精神,发扬新时代“艰苦创业、勇于担当 、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精神,牺牲了141位民工,伤残2287人,展现了邓州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二是传承忧乐精神的邓州编外雷锋团。1960年8月,邓县560名热血青年,怀着忧国忧民、保卫祖国的壮志参军到雷锋所在团。他们复员回到邓州后,解甲不解志,成立编外雷锋团,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弘传承雷锋精神,为民造福,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3.研究与普及相结合 全方位传承“忧乐精神 ”
2005年,由邓州市政协与河南省社科院联合发起,成立了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这在全国尚属首家。二十年来,研究会在邓州市委的支持下,把“忧乐精神 ”作为邓州精神大力弘扬。通过“广泛联络专家,夯实研究基础”“举办节会活动,搭建研究平台”“开展考察交流,拓展研究领域”“精心办好会刊,巩固研究阵地”“结集学术专著,催生研究硕果”等活动,把范仲淹文化研究搞得有声有色,成为全国研究范仲淹文化的高地。
![]()
首届范仲淹文化研讨会
邓州在弘扬范仲淹“忧乐精神 ”活动中,坚持贵在普及的原则,着力在全民中倡导践行忧乐精神。一是坚持每年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岳阳楼记》和征文比赛,把范仲淹少有大志、苦学成才、报效国家的故事引入学校,引入课堂。二是以花洲书院为阵地,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廉政杯演讲竞赛,引导党员干部弘扬范仲淹忧乐精神,争当勤政为民、清廉从政的好公仆。三是寓教于乐,创作了豫剧《范仲淹》,以戏曲形式教育群众,感染群众。该剧还进京进行了汇报演出。市融媒体中心录制了10集范仲淹知邓故事短视频,常年面向社会播放。市关工委还把范仲淹刻苦学习的故事编成话剧到各学校巡回演出,发挥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2023年,南阳科技职业学院又建立了范仲淹文化研究中心,同时和地方研究范仲淹文化的专家学者联合成了邓州市范仲淹文化研究会,使邓州的“忧乐精神”研究、弘扬工作有了更加坚实的理论根基和宏大的专业队伍。己连续举办了三届活动,效果越来越好,影响越来越大。
如今的花洲书院,已成为中国书院建筑与园林景观完美结合的典型代表。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承忧乐精神的髙地。以其多彩多姿的景观和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迎接着八方游客,发挥着以史育人之功效。(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