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南部的麦田里,炮弹坑比灌溉渠还多——以军“无限期”驻扎的5个据点,像钉子扎在黎领土上;边境村民哈立德的橄榄园,三个月被以军炮火毁了两次,“收的橄榄还不够修屋顶”。就在经济崩溃、货币贬到纸不如的当口,黎军方16日突然发声:强烈谴责以军袭击联黎部队巡逻队,主权绝不能任人践踏。喊出这句话的,是在动荡中接手烂摊子的国防部长阿布·沙达德,这位从基层军官干起的硬汉,真能护住黎巴嫩的家门吗?
![]()
一、炮火下的民生:橄榄园里的血泪账
阿布·沙达德的谴责,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踩着民众的痛点。16日的袭击中,以军无人机先向联黎部队法籍维和人员投掷榴弹,随后坦克炮火横扫巡逻区域,虽然没人伤亡,但飞溅的弹片掀翻了附近村民的鸡舍。
这已是本月联黎部队第三次遭袭。哈立德的遭遇更具代表性,他在基拉村的橄榄园离冲突点仅800米,“以军说怀疑有武装人员,就用炮弹犁地”,今年本就因干旱减产的橄榄,又被炮火毁掉300棵树,损失超1.2万美元——这对人均月收入不足300美元的黎巴嫩人来说,是四年的生活费。
阿布·沙达德在视察边境时,蹲在哈立德的橄榄园里摸了摸焦黑的树干,对着镜头说:“每一颗炮弹炸的都是老百姓的饭碗”。这句话迅速在黎社交平台刷屏,不少网友留言:“终于有人为我们说话”。
二、大国棋盘:借联黎部队敲山震虎
阿布·沙达德选在此时强硬发声,藏着对大国博弈的精准算计。联黎部队是联合国授权的维和力量,以军袭击它,直接违反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黎军方刚发声,联合国和法国就跟进谴责,法国外交部直言“此类事件不能再忍”——要知道,遇袭巡逻队里就有法籍士兵。
这步棋既打了“法理牌”,又拉来了外援。黎巴嫩经济崩溃后,全靠法国等欧盟国家援助续命,借联黎部队遇袭争取欧盟同情,能为国内多要些救济粮和贷款。同时,这也是做给伊朗看的——作为黎真主党的背后支持者,伊朗希望黎巴嫩牵制以色列,阿布·沙达德的强硬,正好给伊朗递了继续援助的理由。
以色列的反应则是“倒打一耙”,称是联黎部队先击落其“执行侦察任务”的无人机,以军只是“向坠落区域投榴弹”,否认袭击维和人员。明眼人都懂,以军就是想靠这种模糊说辞,既保住对黎南部的控制,又不惹怒联合国。
三、内忧外患:硬气背后的无奈
阿布·沙达德的硬话,也在给分裂的国内政局“止血”。黎巴嫩教派林立,真主党武装和政府军互不统属,前阵子还因军饷问题爆发冲突。以军的持续侵犯,成了难得的“共同敌人”。
但现实骨感得很。黎军装备陈旧,连子弹都要靠外国援助,根本没法和以军正面对抗。阿布·沙达德心里清楚,谴责只是“以攻为守”,真要开打,受苦的还是老百姓。有黎军军官透露,军方已增派200名士兵到边境,但“只敢防御,不敢主动开火”。
更棘手的是停火协议的死结。按去年的协议,以军本应在2025年1月撤出黎南部,却以“黎方未缴械”为由赖到现在。阿布·沙达德想逼以军撤军,可真主党又不愿轻易放下武器——这盘棋,牵一发而动全身。
四、硬气能撑多久?主权还得靠实力
说到底,阿布·沙达德的谴责是场“精准的舆论战”。他用联黎部队遇袭事件,把黎巴嫩的主权困境摆到国际舞台,既争取了外援,又凝聚了国内人心,比前任“闷头挨揍”的做法高明不少。
但长期来看,光靠喊口号没用。黎巴嫩经济没起色,军队就硬不起来;真主党和政府军的矛盾不解决,就没法形成合力;而以色列只要还担心北部安全,就不会轻易撤军。阿布·沙达德的硬气,更像困境中的“精神强心针”。
阿布·沙达德的舆论战能逼退以军吗?黎巴嫩要怎样才能真正守住主权?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