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韵飘香,正是蟹肥味美时
曾几何时,人们言蟹必称阳澄湖
如今,一批地域蟹品牌
正竞相绽放
在水网密布的江苏泰州
兴化大闸蟹悄然崛起
从水乡“爬”向全国人民的餐桌
甚至远渡重洋“鲜达”国外
这背后,有着科技引领产业变革的重要推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绘就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蓝图,本期中国科协之声栏目【地方风采】,与您一同走进泰州,来看当地科协如何以科技为引擎,赋能兴化大闸蟹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养蟹”
兴化市位于江苏省中部,明代嘉靖《兴化县志》记载,螃蟹在当时已是重要物产。兴化名人、清代郑板桥以“百六十里荷花田,几千万家鱼鸭边”描绘了水乡的美丽景象。这里湖荡密布、水草丰茂,为大闸蟹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与阳澄湖大闸蟹相比,兴化大闸蟹呈现出“膏红、脂满、肉鲜”独特的品质特性。
然而,好蟹难养。
“我们之前养殖凭经验、靠习惯,品种单一,方式粗放。”兴化安丰苏红大闸蟹公司总经理王存根坦言。
2020年,公司养殖面积不足200亩,年收益仅60多万元,发展遭遇瓶颈。这也是当时许多兴化蟹农的共同困境。
为推动兴化大闸蟹产业发展,2020年,在泰州市科协的牵线搭桥下,苏红大闸蟹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徐钢春教授团队共建兴化大闸蟹科技小院,将实验室直接搬到养殖场。
![]()
科技小院专家现场解决养殖问题
“00后”研究生姚宇作为科技小院的学生院长,自2023年上半年起入驻小院,全身心投入河蟹健康养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
与蟹农并肩工作,一起巡塘、测水质、投喂饲料,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凝练课题,成为姚宇的工作学习日常,“过去,我对‘三农’的认知更多停留在政策文件里。现在我们白天在塘口记录数据,夜晚在实验室分析样本,真正把科学研究扎进了产业土壤里。”

但蟹农对小院团队信任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
一次蟹苗突发死亡,蟹农第一反应便质疑:“是不是你们的技术有问题?”姚宇和团队没有辩解,顶着压力扎进塘口。连续一周蹲守检测水质、排查病因,最终揪出“饲料霉变”的元凶。真相大白后,蟹农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眼中的疑虑化为信服。
2023年夏天,由于连续高温,蟹塘状态恶化,螃蟹纷纷爬岸,有的甚至死亡。科技小院团队立即驻扎塘口,每隔两小时监测一次水质,发现pH值波动剧烈,藻相结构失衡,溶氧不足。他们及时实施“菌藻协同水质调控”和“立体高效智能化增氧”方案,三天三夜奋战后,水质终于恢复至正常。
自此,这群年轻人被蟹农们亲切地称为“塘口专家”。
针对产业瓶颈,科技小院研发了“菌藻协同”水质调控技术,创新构建“虾蟹耦合”绿色养殖模式,革新“立体高效智能化增氧”系统,这些技术显著提升了大闸蟹品质和产量。
五年间,苏红大闸蟹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养殖面积扩展到3600多亩,纯收益突破到1000多万元。

“核心技术的突破成为公司发展壮大的引爆点。”王存根感慨。现在,该企业已形成育苗、养殖、专营、直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成为国家绿色食品养殖基地。
兴化,拥有约63万亩河蟹养殖面积,年产大闸蟹约6.7万吨,是全国最大的河蟹交易集散地。
科技聚链带动全域发展
科技小院的成果能否惠及更多养殖户,推动区域产业链整体提升?这是泰州市科协主席朱嘉浩一直思考的课题。在他的推动下,“科技聚链”行动全面展开。
泰州市科协联合兴化市农业农村局、兴化水产站等单位,多次召开产业链座谈会,实施大闸蟹产业专家服务全链条,开展“组团式”帮扶。在产业集中区资助建设智慧养殖平台,将科技小院升级为“泰州市水产养殖学堂”。
同时,由乡镇科协牵头组织养殖户到科技小院现场教学,从蟹塘规划、土壤改良、种苗培育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细致讲解和示范。
小院团队通过实际案例解释成果、编写简易手册、现场示范指导,建立长期沟通等方式,将复杂技术转化为蟹农能听懂、会操作的“大白话”。
今年7月,安丰镇一养殖户因蟹塘爆发大片蓝藻,急得团团转。接到求助后,小院师生立即赶赴塘口,手把手教蟹农使用“菌藻协同”调水技术,养殖户很快掌握了要领,不仅成功改善水质,还提升了蟹品质。
为了将成功经验固化、推广,2024年5月,泰州市科协牵头科技小院共同发布了《兴化小龙虾河蟹混养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
![]()
“标准规范了从环境、放养到捕捞、水草种植、尾水处理等全过程,实现精准放苗、错峰上市,大幅提高了池塘利用效率,推动水产养殖绿色可持续发展。”徐钢春介绍。
![]()
养殖标准图
“我们要让兴化每一只虾和蟹都符合绿色生态标准。”“00后”院长姚宇立下了青春誓言。
目前,科技小院技术成果应用推广超20万亩,带动数百户养殖户实现亩均效益提升20%以上。
养殖户张军掰开一只饱满的兴化蟹,欣喜地说:“科技助力,现在我们养出来的大闸蟹,品质好,市场特别欢迎!”
“兴化市河蟹小龙虾绿色生态养殖模式已走在全省前列,建成了一批规模化经营的养殖基地,成为江苏独具特色的‘虾蟹经济’亮丽名片。”兴化科协四级调研员吴怀明介绍。
![]()
“蟹”行天下“鲜”达全球
养得好,是第一步;卖得好,才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闭环。
如何让兴化大闸蟹“爬”得更远、“爬”出更高价值?泰州市科协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对内,泰州市科协通过中国科协农技中心,引导科技小院加入“全国科技小院协作网”,通过线下团购、线上直播、开设品牌网店等拓宽渠道。同时,推进兴化大闸蟹入驻盒马、大润发等商超。
“以前在塘口等着批发商来收,价格压得低。现在渠道宽了,蟹不愁卖!”安丰镇养殖户禹志祥销售额比前年增长30%。
国际市场也有令人振奋的突破。
当朱嘉浩听闻“阳澄湖大闸蟹远销欧洲”后,立即萌生了一个念头,“我们的兴化蟹,品质绝不逊色,为什么不能出海?”
想到便干!泰州市科协联动省科协国际交流中心以及商务、贸促等部门,同时与东南亚、中东欧等地区的华人华侨科技社团联系,实现兴化蟹从塘口到新加坡餐桌,48小时“鲜达”。
“每天空运来的1000多斤兴化大闸蟹,一上架就抢购一空!”新加坡华人科技社团负责人张志明表示,“兴化大闸蟹打开国际市场,是一次极具深远意义的尝试。通过搭建科技与产业间的桥梁,有望推动双方合作迈向更深层次。”
目前,兴化大闸蟹已远销日本、韩国、泰国等10余个国家,年出口量达1.2万吨。
![]()
发往泰国的兴化大闸蟹
“依托科技驱动和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兴化蟹为代表的泰州特色农产品,正探索从传统农业向高附加值、全球化产业链转型,广大科技工作者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力量。”朱嘉浩总结。
为产业升级注入“智慧引擎”
人才是创新的源头活水。
泰州市科协副主席陈波介绍,近年来市科协牵线8家高校、3家科研院所与泰州农业产业对接,引进专家团队64人,开展科研项目60项,建成国家、省、市三级科技小院体系,覆盖13个农业主导产业。
“00后”研究生姚宇的经历正是产才融合的生动写照。
“在来到科技小院之前,我和许多同学一样,认为成功的科研就是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当我们研发的技术让蟹农亩产增收上千元,解决的每一个问题都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生计和乡村振兴的进程,这种成就感任何学术论文都无法替代。”他深有感触。
如今,姚宇完成了从“象牙塔学生”到“产业参与者”的转变,他的人生规划也愈发清晰:“我不想只做‘纸上谈蟹’的研究者,更想成为帮蟹农解决实际问题的‘田埂上的研究生’,让更多科技成果润泽乡土。”
![]()
展望未来,徐钢春表示,团队将围绕新品种培育、智慧养殖推广、品牌建设持续深耕,推进“兴化1号”蟹苗繁育,完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让兴化大闸蟹的品牌价值不断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加速推动农业新技术、新模式落地应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科技动能。”朱嘉浩说。

访谈手记
科技赋能乡土 蟹香润泽民生
当菊黄蟹肥之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只只来自水乡的大闸蟹,正承载着科技的力量,“爬”上百姓餐桌,“鲜达”海外市场。这不仅是时令美味的传递,更是“科技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
科技的价值,最终要落在改善民生上。泰州市科协深谙此理,他们不做表面文章,而是俯下身子,让科技服务精准滴灌到产业最需要的地方。从推动成立科技小院,到开展“组团式”帮扶、实施“科技聚链”行动;从助力打通国内线上线下渠道,到精准对接海外市场,他们发挥群团组织的资源链接优势,以科技为桥梁,有力推动了产业的整体跃升。
这种科技赋能不仅让蟹农的腰包鼓了起来,更丰富了消费者的餐桌,提升了生活品质,成为“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最佳印证。
放眼全国,在科技引领下,一批批地域蟹品牌正崭露头角,它们带着各自水土的鲜香,爬向更广阔的天地,共同书写着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自信与雄心。
未来,期待更多这样的创新实践涌现,让科技的芬芳飘进千家万户,让中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愈发绚丽多彩。
中国科协之声访谈编辑:陈尽美
![]()
素材来源:泰州市科协
责 编:陈尽美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宋玉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